一切版权归作者所有 传统中药制剂有丸、散、膏、丹、汤等不同剂型,医生处方剂型不仅根据病情需要,患者服药的情况,还要考虑药的口味。古有谚语“良药苦口利于病”,但若中药口味过于难于接受,不仅病人服药痛苦,也不利于患者依从性建立和病情的恢复。 丸者缓也,其中丸药的使用范围很广,服用方便,受到患者的普遍接受。然而一些以丸立方的经典名方,市面上却鲜有正规药厂生产,使这些经典方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甚是可惜。 我们中医人可以自己制作一些经典丸药,以备不时之需。 经方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具有温清并举、攻补兼施的功用,其配方寒热共济、辛甘酸苦并用,对于当今群体适用很广,尤其是寒热错杂,病情复杂的症候。 方证为手足厥冷、心中烦乱、腹泻、大便稀溏或泻下黏液、口苦小便赤等。 如寄生虫性疾病、慢性胆囊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高血压等疾病使用机会均很高。 因其无丸药制剂,服汤药酸、苦、辛、麻并举,笔者曾尝试服用过,那滋味确实够酸爽、够麻辣、够苦不堪言,所以患者更难以接受。 本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笔者特地尝试着制作乌梅丸,没想到一举成功,下面介绍一下具体方法: 第一步:按照原方比例配药
按照药方比例确定药的重量,特定请不同药房的师傅称重三十颗乌梅大约100克,三百枚约1000克;汉制两的换算按照普遍认可的一两15g计算。因第一次尝试,所以按原方比例缩小了药量,选用原药量的1/5。 第二步:炮制乌梅
第三步:药味打粉、过筛
第四步:配蜜、炼蜜 这是制作丸药的最关键环节,蜜的多少决定药丸的质地。蜜多,则药丸不成形;蜜少,则药丸硬,无法搓丸或服用不便。药粉和熟蜜(炼制好的蜜)按照1:1.2-1.5的比例,根据药粉质地和蜂蜜成分确定比例。 若药粉中淀粉、脂质含量高可以缩小蜂蜜量;若药粉纤维含量高可增大蜂蜜量;另外,市售蜂蜜水分含量大,炼蜜时重量丢失大,亦应适当增加蜂蜜量。 考虑到乌梅丸药粉质地纤维含量多,脂质少,最终按照药粉和熟蜜1:1.5比例确定蜂蜜量。
关于熟蜜:通过查阅资料,1000克生蜜炼制后出800克左右的熟蜜,根据药粉的重量最终确定生蜜的量。生蜜重量=药粉重量×1.5÷0.8 第五步:搓条、搓丸
|
|
来自: 婆罗门tb20pv87 > 《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