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论“你是真的爱上了ta,还是病理性迷恋?” | KY小姐姐的小闲话:关于爱与浪漫的几则

 panpan研报社 2019-03-10

1.

大多数人都已经理解,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冲动,同时是一种行动的倾向性。它蕴含了既好又坏的可能,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对个体的生存质量带来质的飞跃,也可能带来折磨和对个体生存质量的摧毁。

所以,倘若我们只是去谈论爱,我们就几乎什么都不可能谈论出来。

心理学家Branden 在1980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讨论爱的维度,即价值取向(他著有一本叫作《爱的心理学》的书,我们将会在后续的文章中为大家解读)。他讨论的是罗曼蒂克的爱情。

光是这个提法就让我想到,当不同的人在谈论爱的时候,首先是价值取向的差异。现实主义的人谈论的爱,与浪漫主义的人就是不同的。当我们因为爱而争吵的时候,我们其实都是在为价值观的差异而争吵。

2.

Branden把浪漫的爱情,定义为一种“精神/心灵-情绪-性”的三个维度同时存在的依恋感。我自己的解读是,当浪漫之爱发生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心灵相通、情绪热烈、和性的吸引。

他对浪漫之爱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选择浪漫爱情的人,是个人主义的,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个人的幸福(举例来说,而非家族的责任等),他们非常注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异,认为每个个体是高度差异化的(所以他们才会只能爱上某些特殊的个体),同时他们相信由这种爱情带来的、高度幸福的人生可能。

选择浪漫爱情的人不惜为了爱情对抗家庭、对抗社会规则。他们是具有反叛的潜力的——因而很多更为传统的社会结构中,这种爱情并不受到鼓励。

如今的很多年轻人讨厌相亲,实际上是讨厌相亲背后折射出来的,与浪漫之爱不一致的爱情价值观。在那种社会取向的爱情观里,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不被强调的,(合适的人有很多,合适就可以了)。同时在这个价值观中,个人的幸福感的程度不如家庭结构的稳定来的重要。

而假如能够把相亲只是作为寻找浪漫之爱的一种渠道,很多青年人就不会如此反感。又或者,如果是本身也更能够接受社会取向的爱情观的人,对相亲自然也就不会排斥。

3.

同时,这位心理学家又提出,浪漫之爱绝对不是盲目的。很多人觉得,爱情会让人“瞎了”,但恰恰,浪漫之爱的发生,一定在于你辨识出了一个个体与另外一些个体的不同,所以你才爱这些个体,而非其他人。

这让我想到,病理性迷恋的状态,在主体感受中和浪漫爱情的感受很接近。你会感到对对方欲罢不能、受到对方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仔细辨识,你会发现在这种病理性迷恋的感受中,依恋大多发生在情绪层面,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性层面的,心灵层面的感受则会比真正的浪漫之爱弱许多。

病理性迷恋是盲目的。我们被一个人吸引,并不一定是出于爱。有时候,只是出于你们彼此心理结构的适配,一方激发了另一方长久存在的心理问题模式,两个人在当下的关系中,重新处理着从过去就存在的、关于自身的问题。当这种问题被处理好之后,这种病理性迷恋往往也就消失殆尽。

说回浪漫之爱,在浪漫之爱中,有两种重要的体验,但这两种体验的根源仍然都围绕着价值观。一种体验是,对方符合你的价值评价,ta在你的价值评价体系中是高得分的。另一种体验则是,对方喜欢你的原因,也符合你对自己的价值评价。如果对方因为你自身根本不认可价值的理由爱你,你将甚至无法感受到被爱。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一个不自爱的人也没有能力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爱——因为在ta自身的价值评价体系里,ta是没有价值点的,无论他人因为什么原因爱上ta,ta都将无法感受到真实。

这就让我们有了第二个标准判断你遇到的是浪漫爱情,还是病理性迷恋。如果对方显然于你的价值评价体系相悖,你却仍然感受到吸引,你必然碰到的是病理性迷恋。

4.

浪漫之爱不仅是一种情绪,它更是是一种评价。

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影响着我们身上发生的浪漫爱情。我们爱上一个人,认为那个人是自己快乐的来源——这就直接受到“我们认为哪些东西能带给我们快乐”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人不认为稳定的亲密关系是自己快乐的来源,ta就不会因为另一个人能够带给ta这样的关系而爱上那个人。一个人假使认为征服是快乐的,ta就会爱上那个能不断给ta制造征服体验的人,ta会与那个人发生真正的浪漫之爱。

同时,人们会爱上这样的人:在那个人眼里的自己,与自己内心的自己是一致的。这是一种外部世界对于我们自我认知的确认与反馈。如果对方眼中的自己,与自己内心的自己不一致,无论对方多爱自己,也难以给自己带来深刻的满足感。此时,影响我们的浪漫爱情的,仍然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价值评价。自我价值评价低的人,会爱上对自我评价低的他人。

5.

前文提到的心理学家还有另一个引起我思考的观点,说的是:浪漫之爱是自私的。但对于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其实是“一个人因为爱上另一个人,开始认为对方的利益也就是自己的利益,ta‘自私’的范畴变大了。”ta的事变得与你自己的事情无异,但也就像你有时仍需要排序自己的不同利益一样,你们之间仍然会有利益的排序。

一个人有没有把你的利益也做也是ta自己的利益,可能是判断真正的浪漫之爱有没有发生的另一个迹象。

6.

最后我想讨论的,是关于浪漫之爱能否永续的问题。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激情必将消散,浪漫必死。但这位心理学家认为则不然。倘若两个人能够一直保有对过往经验的反思,一直以充分的人性、不陷入麻木地生活和相处,浪漫之爱的永续随之成为可能。

前段时间我认真思考过我要选择什么样的亲密关系这个问题,包括我要选择什么样的婚姻的问题。今天的闲话大概讲解了我如今思考这个问题的框架所在。

所谓的合适,往往指的是更小的风险、更顺利的相处、更少的矛盾。而激情则被认为是一个中性、无法用来回避风险、甚至有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

当我们在选择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其实仍然是在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在选择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的定义,以及最终在选择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人,你相信人的“存在”具有无限深刻的幸福体验的可能,你相信人与人之间深刻的链接感能带给你一种特殊的满足感,那么在你真正做出关于亲密关系的选择之前,你还需要先排除自己究竟是真的遇到了爱情、还是陷入了病理性的迷恋。

亲密关系、浪漫爱情,不是一个微小的问题,它们既是你的精神的化身,也是你心理状况的外显。每个人在其中的选择,就造就了时代的精神。

我今天想说的就是这些,祝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