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军事羸弱和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策略相矛盾,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外交策略上的畸变。
“燕云十六州”大致就是今天的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最北是长城。在古代,这一地区是抵抗游牧文明入侵的重要屏障。本来“燕云十六州”是属于中原王朝的,但在后晋时期,君主石敬瑭因为要谋求辽朝的支持,就把“燕云十六州”让出去了。这样一来,中原王朝就此失去了战略屏障。当时北宋的都城汴梁,唯一能凭借的战略防御地带就是黄河,敌军一旦渡过黄河,汴梁城就岌岌可危。

因此,北宋从建立之初就把收回“燕云”定为基本国策。赵匡胤甚至专门设置了“封桩库”,也就是“燕云收复基金”。等钱攒够了,就想从辽朝手里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辽朝不愿意交换,就用这笔钱充当战备军饷,通过武力收复“燕云”。从此以后,“燕云十六州”就牵动了北宋整个时期的外交策略。
因为“燕云”在辽朝的控制之下,所以宋、辽之间就形成了天然的对立关系。而双方之间的战争,最先是由宋朝挑起的。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在战略上采取的是先南后北的政策。即先统一南方的“十国”,然后再收复北方的“燕云”。统一南方的过程很顺利,赵匡胤用了十几年时间,就把南方的政权全部扫平。但是,就在要进行下一步计划的时候,赵匡胤却去世了,继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在继位之后没多久就开始了收复燕云的计划,先后三次征讨辽朝。但是,这三次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战争准备不充分,赵光义在军事才能上不如赵匡胤等等。有一次甚至连赵光义都身负重伤,骑不了马,只能坐驴车逃回来。赵光义的北伐,开启了宋、辽双方长达25年的战争状态,一直到“澶渊之盟”才结束。这个过程其实就充分暴露了北宋在政策上的冲突。就是一方面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另一方面又因为军事羸弱,而无法达成目标。国力就在这种冲突中被虚耗,而最终结果就是在无奈之下,被迫承认辽朝占有“十六州”的合法性。

澶渊之盟以后,虽然“燕云”问题被暂时搁置了。但是北宋皇帝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比如,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这种执念一直持续到宋徽宗时期,从而直接导致了靖康之变的发生。这一方面的内容,在第三部分中我会详细讲述。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澶渊之盟”上。
表面上看,“澶渊之盟”是双方的和平协定,宋、辽之间是平等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平等之下,暗含两个不平等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北宋在事实上承认辽朝对“燕云”占有的合法性。所以后来,当金朝崛起时,宋与金的结盟,历来被视为是宋朝对辽朝的背盟行为。当然,这个因素更多的是名义上的损失。

第二个因素是从此之后,宋朝每年给辽30万两的岁币。这个因素的影响就很大了。很多人认为,对于宋朝来说,30万只不过是一两个县的财政收入,用来换取和平很划算。但这个问题不能只从成本上来评价,而是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考量。30万岁币虽然不多,但这等于对外承认,北宋不但有钱,而且可以接受用金钱来换取和平的这种方式。
这个口子一开,就引发了一连串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从此以后,辽、金、西夏对宋的战争目的,基本都是想要通过战争逼迫北宋修改条约,提高岁币。比如,澶渊之盟几十年后,辽朝趁着北宋和西夏交战的机会趁火打劫,将岁币从30万增加到50万。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外交环境中。宋朝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冤大头”角色,在各国关系中疲于应付。

你看,虽然“燕云”在战略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北宋的所有对外政策都倾注在收复“燕云”的问题上,这就在后来产生了很多负面的结果。一方面在前期让宋朝在军事上和辽长期对抗,空耗国力,并最终不得不妥协。另一方面,由此产生的岁币外交,让北宋深陷外交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