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上方绿色标示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 ◆ ◆ 晓书童感激一路陪伴的是这样慷慨的您! 您的赞赏对我极其重要! 解读《正面管教》4、如何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 本期节目的文案6000字,音频约22分钟。
在之前的节目当中我们说,孩子行为的首要目的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但是孩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往往都使用了错误的方式,使得自己的行为与目的背道而驰。孩子的这些行为往往又是招人讨厌的,于是,就成了我们家长眼中的不良行为。那孩子越是惹我们生气,他就越急于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如果我们家长的应对不当,会更加激发孩子的不良行为。 我们只有对孩子的行为以及背后的目的了解得越多,那我们才能越有效的进行应对。正如德雷克斯反复强调的那样:“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这期节目,我们就结合简·尼尔森《正面管教》和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战》这两本书,专门来聊一聊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家长的应对之策。 德雷克斯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出于4个错误的目的,而这4个目的都是建立在错误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观念之上。 那孩子的4个错误行为目的分别是:
第一个寻求过度关注。孩子要求得到关注这并没有什么错,但问题出在寻求过度的关注,他们会使用一种令人烦恼的方式,因为他们错误的认为,只有在得到爸爸妈妈关注的时候,自己才有归属感。 针对寻求过度关注,我们家长需要引导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获家长的关注。具体我们来说两个例子。
另外一个例子:
德雷克斯说:我们当然需要给孩子关注,但我们也需要知道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的区别,家长不能在孩子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不停的为孩子忙碌。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他自己是有能力的,不到万不得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孩子的第二种错误行为,寻求权利。简·尼尔森说每个人都想寻求权利,权利的好与坏取决于我们怎么使用它。当孩子觉得只有自己说了算才有归属感的时候,那权利的争夺就成了不良行为。 举个例子:
其实女儿的行为就是在追求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不单单指向家庭,也指向学校和同学,那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比周围同学都要差,那他的归属感就被破坏了。 遇到孩顶撞行为的时候,我们需要询问和观察,放低自己身段,问问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出真相,那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询问。比方说:你是不是想要什么东西?你是不是想做什么事情?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主动说出能猜到的具体东西和事情是什么,如果感觉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满意,我们可以问问,你是不是对爸爸上次的批评不满意?是不是因为我的严厉而讨厌我等等。 当孩子被询问的时候,如果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那就有了进一步沟通的台阶,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孩子也会愿意敞开心扉说出真实想法的。不管孩子的要求对不对,毕竟都是他的心结,我们虽然不一定都要满足,但要接受孩子有要求这个现实。我们可以明确表示理解,并且告诉他,你有权坚持自己的意见。那当孩子的诉求被理解的时候,他能感觉自己的权利被尊重,也就不再觉得自己被强迫,态度也会柔软下来。 当我们与孩子陷入权利之争的时候,家长最有效的做法是马上撤出争斗,并主动说出发生了什么事情,比方说“孩子,我觉得我们两个陷入权力争夺当中了,爸爸意识到我们现在的行为会加剧这个问题,我猜你也感觉到不舒服。我不想这样,但我确实想帮助你。现在我们两个都冷静一会,然后看看找到一种对我们两个都尊重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他在琢磨解决方案时,也就不那么强硬,会考虑父母的要求,争执最后也会有大家都接受的解决办法。
第二种错误行为争夺权力与第三种错误行为报复,其实是紧密相连的。 在权力之争当中,即便我们作为家长,当我们感觉受到攻击的时候,出于本能也会进行反击。这就是人类的天性,这也是报复循环如此普遍的原因。所以权力之争演变下去,就是孩子对我们的报复。我们之前也强调说,家长要求孩子控制他们的行为,但是家长自己却都难以控制自己陷入报复循环当中。 所以,当我们感觉孩子挑战我们的时候,无论是权力之争还是报复,都请不要反击,需要更加心平气和,不能被孩子激怒。简·尼尔森特别指出,孩子其实是在用报复的手段来掩盖自己所受到的伤害。 那我们知道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家长就应该表示出对孩子的理解,我们可以说“孩子,你现在一定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爸爸可以理解,要是换成我也会有一样的感受”。撤出权力之争,并表示对孩子的理解是避免报复循环的关键,而紧接着,我们依然要跟进问题,家长需要保持和孩子沟通的大门一直敞开着。我们可以说“那当你觉得好受一些的时候,我们再坐下来谈谈吧。” 那举个孩子说脏话的例子:
其实孩子的坏毛病就像是风,而父母像是船帆,风一吹,船帆就会鼓起。这让孩子特别有成就感。那如果我们不动声色,让孩子的风无帆可吹。那时间久了,孩子也不会使用脏话这个武器了。 针对反复犯错和有报复行为的孩子,我们父母需要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德雷克斯教我们父母要“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话。“和”的意思在平等的交流,是表达者的同时是倾听者。不是父母居高临下的说教,孩子只有听的资格,没有说的权利。屡教不改的孩子已经听不进大人的话了,也就是我们与孩子之间沟通的大门被关闭了。“和”孩子说话,是要让孩子感觉到我们是他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最后一种错误行为,自暴自弃。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有所归属,所以我选择放弃。 一个彻底气馁的孩子,会完全的放弃自我,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成功。他会不断的强化自己的这个信念,目的是躲避那些预料自己会失败的事情。其实就是在用表现出的无能和愚笨回避努力。 孩子自暴自弃的原因,往往是父母的行为导致的。 我们作为父母当然会担心孩子不学好,所以我们总是监督他们,想方设法让他们不要犯错。孩子在没有犯错的时候,我们不停的打预防针,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而当孩子真的做错了的时候,我们又加以指责。 因为我们使用了错误的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经常犯错,而且害怕犯错,这样对错误的恐惧就会导致孩子不愿意做任何事情,这边变成了我们经常说的“做的越多,错的越多,所以还不如干脆不做。” 应对的方法就是上期节目我们提到的,一定要改变我们自己与孩子对于错误感到羞耻的信念,要把每一次犯错都当做一次学习的机会,变成一次我能从中学到什么的积极的探索。其次,我们需要把一个具体的任务,拆分很多小步骤。让孩子稍微行动就可以得到小小的成果,建立即时的正面反馈,带给他成功的体验,帮孩子积少成多,慢慢的回复他的自信心。 那以上就是孩子4种错误行为和他们背后的目的,以及父母最基本的应对思路法。
能够识别出孩子的错误目的很重要,就是因为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才能帮助我们更有效的采取应对策略,进而帮助孩子达到他们自己不知道,但是真正的目的,就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但是要识别这些错误目的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孩子可能用同样的行为来达到4种错误目的中的任何一个。 举个例子,比方说同样是不做作业,有的孩子用不做作业的方式来获取家长的过度关注,这个时候孩子的潜台词是“你来看看我啊”。也可以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权利,潜台词是“你没有办法命令我”,或者孩子不写作业只是为了报复,潜台词是“你们竟然觉得学习成绩比我还要重要,你们不爱我,我也要让你们不舒服。”最后也可能是孩子真的不会而放弃“我真的不会,你们不要再要求我了。” 那如何辨别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简·尼尔森给了我们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关注我们父母自己的感受。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我们问自己,孩子的行为给我什么感受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多半都是愤怒。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愤怒其实是我们的第二感受。当我们受到了威胁、伤害或者感觉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都会调用愤怒的情绪把第一感受掩盖起来。因为愤怒会让我们有一种虚假的力量感。让我们怒吼、咆哮对孩子进行猛烈的攻击。如果我们不去细细体会自己的第一感受,而任由愤怒支配,那我们与孩子很快就会陷入到报复循环当中。 所以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我愤怒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是太着急了?感受到威胁了?失望了?还是无能为力了?体会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后找到对应的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也是帮助到我们自己。 第二条线索,在我们要求孩子停止行为之后,观察孩子做出的反应。 寻求过度关注:孩子会停下来一会,但是很快又会重新开始原来的行为,或者换一种同样引起你关注的另一种行为。
那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在最后强调一下本期节目开篇所说的: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我们解码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如果孩子的这个目的已经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不需要使用不良行为。我们习惯于用惩罚、说教以及其他形式的责难、羞辱和痛苦来促使孩子做的更好。但这些办法都没有应对到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目的。
孩子到十一二岁之后,他们的不良行为当然也包括了我们上述提到的4种,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利,报复和自暴自弃。但也有其他的因素掺杂其中。 对他们来说,同龄人的认可比我们大人的认可更加重要,因为他们正在经历一个个性化的过程,他们正在探索脱离了父母的自己到底是谁。他们对于父母价值观的检验往往表现为叛逆行为,而我们也明白,这种叛逆很少延续到20岁之后,除非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和惩罚太过于严厉。 因为孩子这段时间大脑前额叶皮层的迅速发育,他们常常把周围人的身体语言误解为挑衅性的行为,因此在孩子十多岁的时候,我们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和教育方式。 过度的控制方式对于十多岁的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他们更不甘于俯首帖耳的地位。他们受制于大人的时候,“合作”一词在他们看来就意味着“屈从”。 我们需要更加明白,向孩子表明自己与他们站在一起有多么的重要,很多家长与自己十多岁孩子的关系可以说是楚河汉界、两军对垒,父母尽可能的想要更多的控制。但要控制十多岁的孩子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越是想要控制,他们就越是不屈,关系也越是疏远。 赢得十几岁孩子合作的最好途径,只能是相互尊重,以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只要我们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对待孩子,十几岁的孩子通常在20岁以后会重返父母的价值观,并且学会脱离大人的监管之后所必须具备的更多的重要生活技能。 今天这期节目的内容其实并没有这么容易接受的,我也是反复看了好多遍,思考了很久。在上述的例子当中,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都运用到了前面几期节目中所讲到的知识。包括接受错误,赢得合作的表达方式,包括我们家长对于孩子不良行为的应对方式永远都要是建立在“坚定而和善”的基础之上的,我们需要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的氛围,而且的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帮助孩子“自立”为目的。 |
|
来自: 菩提树下qrr2i6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