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寿山石雕艺坛大师杨璇、周彬的雕刻手法

 轻风无意 2019-03-11
清代寿山石雕艺坛大师杨璇、周彬的雕刻手法

寿山石雕走过了萌发、成长、开花、初熟的千年历程,到了清代进入了昌盛期。这个时期不但雕艺更为成熟,而且涌现了冠盖群石的崭新石种——田黄石。清代寿山石文化出现鼎盛期也正与此石的问世息息相关。和前代相比,清朝时的雕刻师能按寿山石材的色质、形态的不同,分别雕制人物、动物、文具、器皿、印章等,因材施艺的水平普遍提高了。印钮的制作也更加多样化,并且显得更生动了。根据清毛奇龄在《后观石录》所说的,在他所收藏的共49枚寿山石印章中,单是兽钮就有虎、獬豸、貔、貘螭、辟邪、狻猊、青羯、天马等20多种钮式。如果以蹲、倒、立、卧等姿态来细分的话,就更多了。此外还有人物、博古、山水、花鸟等其他钮式。

清代寿山石雕艺坛大师杨璇、周彬的雕刻手法
清代寿山石雕艺坛大师杨璇、周彬的雕刻手法
清代寿山石雕艺坛大师杨璇、周彬的雕刻手法

这个时期的雕刻技法,不仅日臻精进,而且有所创新和突破。除了常见的高浮雕、薄意、圆雕等外,还出现了链条雕刻和阴刻。乾隆帝印玺田黄三连章,就是此时链条雕刻的杰作,l997年夏其彩色图片还被彩印成国家邮票发行。

雕艺坛上出现了技艺超前的一代宗师是清代寿山石文化昌盛的一个突出标志。说到雕刻艺术大师,首先要说到的是杨璇与周彬。杨璇是清康熙年间漳浦人,又名杨玉璇,客居福州,他很擅长于寿山石兽钮、人物的雕刻。他构思精妙,刀法古朴,被公认为寿山石雕的鼻祖。他能根据寿山石丰富的色彩依色巧雕,也就是所谓的“取巧”,使动物、花鸟、人物等的造型,达到形、神、情、趣兼具,首创了“审曲面势”的雕刻法。其代表作是一尊高约l 0厘米的黄高山《达摩过江》,刊物上曾经载出过。其中的达摩动感自然舒展,头部微侧向前,显其过江之势,右手托着草鞋,左手提着衣褶。佛像两眼圆睁,鼻宽且平,面额微笑饱满,两唇略张,给人全神贯注的感觉。衣纹雕刻得既疏密有致,又贴切妥当,非常富有节奏感。此石雕的匠心独运之处还在于袈裟上还有宝石镶嵌。杨璇的一套寿山石雕《十八罗汉像》,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他的罗汉雕品绝无传统上的“胡貌梵影”,都是根据汉人的形貌雕刻的,使人感觉更加亲切。佛像衣纹流动自然,眉目传神,雕琢刀法流畅。除了第一和第十八尊罗汉背面刻着阴文落款“玉璇"之外,其余的各尊都没有。另一位寿山石雕大师是周彬,又名周尚均,与杨璇同时代。他精细的雕风令人叹服,所刻印章旁的博古纹大多是取青铜器的纹样,并在纹中隐刻“尚均”的双钩篆字;他为了使兽钮形态与众不同,在雕刻时喜欢用夸张的手法。杨、周两人的作品,有很多都被作为当时的福建地方贡品送京,因此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寿山石珍藏品,多是他们两个人的作品。

清代寿山石雕艺坛大师杨璇、周彬的雕刻手法
清代寿山石雕艺坛大师杨璇、周彬的雕刻手法
清代寿山石雕艺坛大师杨璇、周彬的雕刻手法
清代寿山石雕艺坛大师杨璇、周彬的雕刻手法
清代寿山石雕艺坛大师杨璇、周彬的雕刻手法
清代寿山石雕艺坛大师杨璇、周彬的雕刻手法
清代寿山石雕艺坛大师杨璇、周彬的雕刻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