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德国在俄、法两国的前一年,以迫使日本归还我辽东半岛为借口,而在汉口设立租界。它要求在英租界以下,但不与英租界毗连。具体范围在今一元路以下(今武汉市人民政府大院内为其领事馆所在地),至六合路与陈怀民路之间一线,东南抵长江边,西北至中山大道,占地600亩。年缴地下漕米银121两3钱2分。当时沿德租界西北一线,是黄陂、孝感等地商贩、工匠集聚之地,逐渐繁荣起来,常受德国殖民主义者骚扰。清政府在百姓的要求下设警自卫,同时由陈景堂出资,沿德租界西北侧建造房屋,形成街道,命名为华景街(“华”字表示这里是中国人管理的地方,“景”字是业主名字中间的一个字)。此后又有韩永清出资筹建一条街,仿此命名,这就是今天公安路与三阳路之间的华清街。辛亥革命以后,在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的战斗中,这里曾发生大火,德国领事想趁火打劫,要求越界筑墙,扩展租界,遭到当地群众的强烈反对,未能得逞。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我国于1917年与德绝交,并拒绝荷兰公使为其代管,当即收回德租界。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日本强制在汉口设立租界。原定范围是上接德租界(今六合路与陈怀民路之间一线),下至燮昌小路(今郝梦龄路),东起江边,西至平和街(今中山大道),占地面积约为247亩半。条约上虽规定了每亩地下银和漕米数,但无丈量地亩总数,更无数银总数,不过是画饼。八年后,日将租界向北扩展150丈,到今刘家棋路与麻阳街(邻近黄浦路)之间一线,新增面积375.25亩,合计总数达622.75亩。日本领事馆设在今张自忠路与山海关路之间的滨江饭店内。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宣布收回日租界,由汉口市政府直接管理。德租界与日租界毗邻,除中山大道、沿江大道、胜利街三条横向的马路外,有六条主要的纵向马路直通长江。这六条道路可以说是中国城市中最具特色的路名。分别是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六条道路在德占时期,都有一个德国名字:一元路——奥古斯都街(Augusta street),二曜路——维多利亚街(Victoria street),三阳路——乌特森街(Utsen street),四唯路——尼恩街(Nien street),五福路——夏罗特街(Cnarlotten street),六合路——多罗逊街(Dorotheen street)。当时,幽默的武汉人觉得这种叫法太绕口。于是在这六条街道德语发音的基础上经过一些修改,配上符合中国风俗习惯的吉祥字来命名,分别被称为皓街,福街,禄街,寿街,宝街,实街。一战后,德国在华租界被陆续收回,这六条道路也改成了更具中国传统味道的名字。一元路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二曜路取“日月光曜”之意,三阳路取“三阳开泰”之意,四唯路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五福路取“、富、康、德、命”为五福之意,六合路取“六合同春”、“天地四方为六合”之意。
1895年建成,原本塔楼顶上还有一座鎏金老鹰,于1916年拆除。现为市政府办公地。
85、江汉关监督公署旧址。1905年建成,1862年成立江汉关后设立该公署,1945年被税务司取代。现为档案馆。
86、美最时洋行旧址。1908年竣工。早在1862年,德国美最时洋行在汉口开设分公司,做进出口贸易,建有蛋厂、电灯厂和货栈等。
87、西本愿寺汉口旧址。藏在街面之后的日本寺庙,内里回廊都被封改成了房间。它创设于1906年,在京都有一间同名寺庙。从外观上看,是德国古典主义风格。
88、坤厚里。当年的买地人是杨坤山和黄厚卿,因此得名。独特的“过街楼”老里分,体味光影明暗穿梭的摄影技巧。
89、胜利大院。原是江汉关监督公署的职员住宅楼,武汉沦陷期间曾被日军征用做兵站和马房。
90、德国工部局巡捕房旧址。汉口典型老里分,一条总巷,左右两边大门相对。
92、安利英洋行旧址。1935年建成,原名瑞记洋行,清末由一对犹太人兄弟来中国开办,出口物资主要是农产品、矿产及五金等。
93、日租界军官宿舍旧址。建于1910年前后。
94、同仁会医院院长住宅旧址。建于1911年前,单体别墅,山花精美。
95、日本居留民团办事处旧址。北欧别墅风格,1937年建筑。当时的居住者具有在汉侨民和日本臣民的双重身份。
96、日本邮便局旧址。日本人开设的邮政局,有石碑为证。
97、八路军办事处旧址。1937年,中共中央在武汉成立长江局,机关也秘密设在这里。
98、联排日式小洋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