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冷成金被誉为“人大名嘴”,学生曾这样评价他:“冷教授学识渊博,出口成章,创造了许多经典语录。一开始同学们会觉得老师的课钩深极奥,但他幽默风趣,课堂不沉闷,非常有意思,跟着听下去,很多原本不懂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带着景仰之心,于2018年11月18日,在南大附中儋州一中的东坡讲堂聆听了冷教授的讲座。果然名不虚传,冷教授的课讲得声情并茂、幽默风趣,听之受益匪浅。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作为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受到传统文化的润泽熏陶,使得冷教授身上自有一种文化气息。作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冷教授对苏东坡的研究独具特色,他的讲座,让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东坡文化”。 在上午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冷教授中途并未休息,整个讲座一气呵成,演讲过程中伴随着讲座内容,声音、声调、情感也随之变化。抑扬顿挫的声音、富有情感的表达、诙谐幽默的语言,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让你品尝一道文化美味。 冷教授的讲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东坡文化与儋州旅游开发”,受众主要是那些来自儋州社会的各界人士;第二部分的内容是“苏轼词的审美超越”,主要针对学生们而讲。 两部分内容都讲得很精彩,也让人们进一步感受到东坡的个人魅力及东坡文化的影响力。 东坡文化与儋州旅游开发 在东坡文化与儋州旅游开发的讲座中,他先讲了海南经济发展与旅游发展的趋势。他说海南不适合办工厂,不适合搞信息产业,海南只适合发展文化,搞创意。 他满含深情地说:海南岛是上天留给人类的天堂,海南岛太美了,这里适宜沉思,适宜漫步,适宜年轻人谈恋爱。从他深情的讲述中,你会为你是海南人而自豪,会为你能生活在这里而感到荣幸。 进而他谈到东坡文化的特点,他从两个方面来阐释东坡文化的内涵:一、东坡先生在贬海南时期达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将儒家及各家文化的合理性发展到了极致,为当今弘扬传统文化树立了鲜活的样板。二、东坡文化的精神一一苏轼以其极为丰富的生命实践建构的文化精神。在社会历史哲学文化的层面,大致可以概括为不为古、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名、唯实、唯美;在思维方式上,东坡文化精神表现了对现实悲剧性的超越。 冷教授特别指出,苏轼是在儋州完成了人格的最高境界。他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苏轼是完美的,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缺点;苏东坡处处可学,时时可学。 从冷教授的讲话中,你可以感受到他对苏轼的推崇与热爱。 古往今来,文人们对苏轼的评价极高。林语堂先生在评价苏东坡时就用了一系列的赞誉之词。他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个评价,虽然不能完全勾勒苏东坡的全貌,但我们也从中领略到了苏东坡多才多艺、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苏东坡不仅涉猎广泛,而且勇于创新,在当时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他的诗词、歌赋、政论、散文、书法、绘画等均属一流,成为北宋文坛领袖。 在“诗歌”方面,他一生写了二千七百多首诗,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许多诗篇“脍炙人口”,被誉为“苏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以姓氏命名的诗歌的仅有的几位作家之一,他和屈原(赋)、陶渊明(诗)、杜甫(诗)、韩愈(诗)并列为五位伟大诗人。 在“词”方面,他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三百多首词,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词章,至今读来令人振奋。他的一首“大江东去”,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一代词风,充满豪情,令人心旷神怡;他的一曲“明月几时有”,把咏中秋月亮写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至今无人超越;他的一首“十年生死两茫茫”,开创了用词来写悼词的先例,被后人誉为悼念亡人的千古绝唱。 在“赋”方面,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骈、散融汇”的开拓者。《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赋一出,从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了“两赋堂”,被赞誉为“赋到此翁无古人”,“赤壁奇文万古留”。 在“散文”方面,苏东坡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一生创作了四千二百多篇散文,许多政论、游记、书简、奏章成为了历史的名篇。 在“书法绘画”方面,他的书法,被誉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一,他居于首位。他的代表作《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齐名。博物馆都把苏轼的墨宝作为镇馆之宝。他的绘画,以枯木、竹石著称,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湖州墨竹派的一个重要成员。 这样一个苏东坡,无论怎样的过誉之词,用在他身上都不为过。 接下来,冷教授还讲了“儋州东坡文化特质与旅游”的内容。 他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由孤悬海外之地产生的文化又反哺中原的,只有海南的东坡文化。他还说,如果说风景旅游代表的是海南旅游的广度,民俗文化旅游代表的是海南旅游的深度,那么东坡文化代表的是海南旅游的高度。 他给儋州旅游的建议: 第一、建立国家级东坡文化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海南时期为中心,全方位展示东坡一生;二是展示东坡诗文的情景;三是用互动、体验等快乐的方式来增进对东坡的了解与提升。 第二、创办东坡坡诗词文化节。可与旅游季节相结合,在每年3月、10月各举办一次,并且向全球开放。同时可组织诗词创作的联谊活动,公开出版东坡诗词文化节的辑刊;如此一来,把东坡诗词文化节与旅游办成诗人精神家园。 儋州如若按照冷教授的设计思路打造旅游产业,必将提升儋州的文化品味,提升儋州的形象,让儋州旅游突围出来,在海南旅游中独树一帜,同时,也能让儋州人民置身于浓浓的文化氛围中,从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样的儋州,必将成为人人向往之地。 苏轼词的审美超越 在针对学生做的这部分内容中,冷教授引入了多首古诗词进行讲解,他告诉学生们,要读无穷多的诗词才能感觉到中国诗词的美。因时间有限,他讲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悲剧真相的默认与消解。他以晏殊的《浣溪沙》为例: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第一句就是对人生的悲剧真相极其鲜明而有力的提撕。第二句的“等闲离别易销魂”就不是一般的多愁善感了,而是上升到了悲剧意识的层面,但对待这种悲剧意识的态度却是“酒筵歌席莫辞频”。下阙面对无可奈何的“满目山河”和“落花风雨”,采取的态度更是“不如怜取眼前人”的现实选择。宋人对于现实悲剧真相和对生活情境的细腻体会,比任何时代都不差,但所采取的态度却往往是沉溺在现实享乐中进行消解,缺少明确的价值追询指向。 在这方面,宋祁的《玉楼春》也很典型:“东城渐觉风光好,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浮生”二字表现的是词人缺乏价值与意义的生存状态,是对人生悲剧真相的默认,而“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执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则是对这种悲剧真相的消解 但苏轼则不同,苏轼词既表现出了丰富的悲情意识,又体现出新的特色,即更多地指向价值建构。同样是选择现实生活来抵抗现实的悲剧性,苏轼词导向的不是默认与消解,而是转化为价值形态。 第一、以诗酒生活来进行审美超越。如他的《望江南》:“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上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惜春或伤春,而是经春天情景的引导,使人进入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所以在下阕的开始便有了悲剧意识的鲜明提示——“酒醒却咨嗟”。“咨嗟”,是悲剧意识的兴起,也是对现实悲剧性的默认与感慨,但这种默认与感慨可以有不同的指向,一种是对现实悲剧性的消解,一种是在对现实悲剧性的体认中转化为价值形态,进行价值追询,即审美性的超越。该词最后选择的现实生活方式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样的生活并非“酒筵歌席莫辞频”、“不如怜取眼前人”的及时行乐和得过且过,而是文人应有的本真生活,是对现实中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景(如官场中虚伪、浮华的生活等)的否定,它有着明确的价值建构指向,所以我们称其为以诗酒生活来进行审美超越。 又以苏轼著名的《满庭芳》词为例进一步解读:“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于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该词开篇引《庄子》中的典故,对人生为虚名微利而奔忙的悲剧性进行彻底的揭示。“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表达的不是宿命论、命定论,而是境界的开启,即“我”依照既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合理准则去做“我”该做之事,而非依照世俗的、功利的、不合理的准则去做事,这是既定准则,与现实宠辱得失、虚名浮利无关。“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此“疏狂”不是狂妄,而是对现实某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的解构。“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不是价值的虚无,而是对世俗价值的否弃,一切都无须争辩,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情景是最合理的:“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在自然、诗、酒与歌中建构起超越现实悲剧性的生命价值。 第二、以心灵解脱的方式进行审美超越。在此,他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苏东坡面对人生风雨,独立自我、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苏东坡是一种政治化的自由人,只按照正确的文化精神去做,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最终,他能从个人遭际中跳出来,始终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一切苦难。 第三、以寻找精神家园的方式进行审美超越。 他引入王维的《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他问学生:“村边杏花白”,为什么一定要说杏花白,不说桃花红呢?因为桃花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热烈的心情,很可能你心中渴望与一位叫小桃红的姑娘约会,而不是对春天本身的描绘。用“村边杏花白”,作者的主观情感就退居幕后,而对春天本身的热爱和感受就显现出来了。 冷教授还引入了学生喜欢的电影《大鱼海棠》进一步阐述,此片看着很美,实则导向就是错的。《大鱼海棠》里女主角为了所谓的正当理想,牺牲了爷爷奶奶、自己的追慕者,甚至整个家族,这就很可怕。这是反人类的电影,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要是都看这些东西长大,很可能以后会为了爱情牺牲父母,而且关键是,能牺牲父母,就能牺牲全人类。中国的悲剧文化,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是有仁义大爱在里面的。 冷教授说,中国没有外在的精神家园,只有内在的精神家园,是要用一生去体验的。苏轼说“吾心安处是故乡”,是要心安的。 一个上午的讲座,冷教授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苏轼的大门,他的高屋建翎,他的宏观视野,给我们解读了不一样的东坡文化;而他在讲座中呈现出的个人魅力,也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而作为教育者,我从他的讲座中还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任,我们到底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要把美育提到重中之重的地位,要为学生一生的精神构建打好底子,要帮助学生构建他的精神家园。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对美的追求是精神境界提升的一种表现。 最后,以冷教授的话为全文作结: “我建议在青少年儿童时期尽可能储备多的精神能量。拿我为例,我不一定比我的学生聪明,但是活得肯定比他们有热情,因为我在储备精神能量的那个年代过得很好。 十几岁以前,我已经储备了丰富的精神能量。长大后,在我需要的时候,就打一个洞,像提取石油煤炭似的源源不绝地提取这种能量。 他们没有储备好这种精神能量,长大虽然很聪明,但是生活明显没有动力,没有热情。 人过了青年期就很难再积累美的精神力量,不是说一点不可能,而是要花费很多力气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