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做墨

 生态文明层 2020-11-03

几乎所有人都是从文学作品首先认识苏轼的,但是这显然不能描述他的全部。作家林语堂形容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在北京故宫文华殿举办的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上,就有学者发现苏轼字迹的墨色要深,而晚于他的、元人赵孟頫题跋中的字迹反而墨淡。有学者由此认为这其实是苏轼用墨讲究的一个证据。苏轼说过:‘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采,亦复无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也。这意思就是说,墨色要像小孩子的眼睛,又黑又亮才算好。

苏轼用的墨有来自唐五代十国时期制墨名家李廷圭的好墨,这种墨非常珍贵,有的是苏轼给别人写完作品后获得的赠予,有的则是他主动“搜刮”得来,他在《记夺鲁直墨》中所写.因为学生黄庭坚(字鲁直)的书法在当时也很闻名,少不得就有人用好纸好墨来巴结他。有一天苏轼发现黄庭坚有半块李廷圭的墨,就直接“夺”走了。后来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物质条件很差,他就琢磨自己动手做墨。

苏东坡所到之处,“无不以笔砚自随”。在海南儋州时,当地不但“无书可读”,就连纸墨也极为稀罕。苏东坡不仅要写字画画,更重要的是,还要完成两部巨作《论语说》《书传》十三卷的写作,这些一刻也离不开墨。 

苏东坡看到儋州城附近的儋耳山(即今松林岭)上长有许多松树,便决定因地制宜,利用松脂、牛皮胶等物混合制墨。一天晚上,父子俩将采回的松脂,堆放在柴房里来烧烟制墨,半夜里火花迸发,引起松脂燃烧,把整个柴房给烧着了,好在有周围的百姓及时帮助扑救,才使住房得以保全。在《记海南作墨》中,苏轼讲了他尝试做“松烟墨”,结果墨灶起火,差点把屋子烧毁的事情。苏轼本集《杂记》里:“海南多松,己卯(北宋元符二年即1099年》腊月二十三日,墨灶火发,几焚屋,遂罢。作墨,得佳墨大小五百丸,余松明一车仍以照夜”。由此可知,东坡聚松作墨,兼以照明取暖。

  苏东坡在海南采松制墨的消息传回内陆,杭州一位名叫潘衡的制墨家不远万里,慕名前来,与东坡父子切磋制墨法,并在工艺上逐渐完善。之前,东坡的松油脂加牛皮胶混合,固化得很不理想,在潘衡的技术完善里,又添加了海南特有的植物香料如沉香,使墨质有了品质上的提升。而潘衡回到杭州,以“东坡墨”命名,虽然价格比别人的贵两三倍,生意却十分兴隆。

具体东坡墨好到几何?大家还得请教郁文轩(照片由《海南日报》社、诗人彭桐提供,特此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