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墨是苏东坡的业余爱好, 东坡所到之处,“无不以笔砚自随,但是在海南儋州时,当地不但“无书可读”,就连纸墨也极为稀罕。 没墨怎么能行呢? 因此,制墨就变成了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苏东坡看到儋州城附近的儋耳山(即今松林岭)上长有许多松树,便决定因地制宜,利用松脂、牛皮胶等物混合制墨。 一天晚上,苏东坡和儿子将采回的松脂,堆放在柴房里来烧烟制墨,半夜里火花迸发,引起松脂燃烧,把整个柴房给烧着了。 柴房烧了,东坡却不在意,他急急忙忙从火堆残灰中找出几百颗油烟,最后混合牛皮胶做成墨条。 这个情景记录在苏轼《杂记》里:“海南多松,己卯(北宋元符二年即1099年》腊月二十三日,墨灶火发,几焚屋,遂罢。作墨,得佳墨大小五百丸,余松明一车仍以照夜”。 在920年后,高三适在家过春节,想起这番故事,兴致大起,于是,也以炉灰尝试玩乐,结果非常失败,但好在写了一首长诗与东坡呼应,用高三适自己的话,不枉费了“东坡屋后蛐蛐”的号: 远突和宽竈,东坡制墨丸。自留言五百,我羡手空抟。 欲斫门前树,烧烟寻细看。欲开金玉笵,搓挞就其完。 先试炉边黑,三番犹乱残。颟顸儿笑我,对镜互汗漫。 迫我延师学,扪心不自欢。于君得其乐,在我挫其忓。 枯坐无由闷,发诗成一叹。忽思酸蜜酒,事过意逾宽。 究竟怀无介,气同形俱团。众人如获宝,宝是此心安。 20180320 |
|
来自: 昵称33542116 >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