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的实质与精髓

 木一过 2019-03-11

“自学·议论·引导”是我坚定不移的教学主张,对这一教学的实质与精髓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从朦胧到清晰,从自发到自觉,从表层到深刻,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尤其是近些年,学习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来回顾和思考“自学·议论·引导”教学实验历程,对这项实验的实质和价值意义的认知更加深刻。

一、“自学·议论·引导”是三个基本环节的有机结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我们认为这是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的结构观我们可以把“自学·议论·引导”看成是教学环节,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一是独立自学。即学生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就把自学引进了课堂,其核心思想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其活动形式有 “阅读”“倾听”“演练”“操作”“笔记”等等,关键是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对“自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一放了之。没有学习内驱力,没有目标要求,没有方法指点,自学必然流于形式,达不到目的。也不能机械、片面地理解学生的“学”,以为只有让学生先看书,或者先学教师设计的教案,先做教师布置的问题才叫做自学。学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学的核心是思维,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否则,在纯演绎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还是被动的,主体的创造积极性难以发挥和发展,因此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课堂中,一般有三种水平的自学活动:第一种水平是“接受性”的自学活动,即自学演绎性材料如教材、教辅资料或听教师讲解,听同学的发言,等等,习得知识;第二种水平是“生成性”的自学活动,即在新知识的背景中,或在凸显知识本质特点的情境中,自主建构新知识;第三种水平是“创新性”的自学活动,即由思维的拓展延伸、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知识。这三种水平的自学活动,是视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而引导进行的。

二是群体议论。议论是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小组或全班的交流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一种主要形式。实验研究中,我们非常关注和科学把握 “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是“学习”的方式,“学习”是“合 作”的 目 标 和 内 容。在 组 织 实 施“合作学习”的 过 程 中,不 能 光 看 重“合作”这种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核心和内容。如果学生缺少实实在在内容的自主自觉的思维活动,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学会”“会学”的目的,数学这一“思维体操”的特质也就得不到体现和落实。

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议论”,我们的基本经验有三条。第一条是变革学习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议论,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在认知上、情感上增强对“议论”的积极体验,及时进行总结。

第二条是有层次地将“议论”引向深入。组织“议论”时,要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实际出发,逐步使“议论”深入展开。大约经历三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是问答式,即教师根据学习要求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议论,学生直接从书本中、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里或通过实验操作、演练计算寻找答案,做到有问能答。这种议论,必须揭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第二阶段是讨论式,即学生不仅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且能对问的内容和答的内容联想延伸,产生新的问题或新的答案。特别可贵的是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征求解答和评价,如:什么地方不懂;这种想法对不对;我的想法、解法与同学的想法和解法的区别何在;等等。第三阶段是议论式,即围绕一个较大的、内涵丰富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路,自由发表见解,相互启发、促进,甚至展开热烈争辩,引起“连锁反应”。

第三条是不断创设搞好“议论”的必要条件。概括起来,这些条件是教师的五个“要”。(1)师生要有充分的准备,尤其是教师要精通教材,深刻理解教学要求,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要有自学基础。(2)教师要把握议论的时机,当学生的学习愿望还不够强烈,热情不够高,需要相互激励时,当学生个人的智慧难以解决问题,需要帮助或点拨时,当问题或课题范围广,内容丰富,需要群体智慧方能研究得深透时,当个人研究成果需要得到评价或交流扩大成果效益时,一般通过小组或全班议论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3)教师要把握住议论内容的深浅,保证能议得开,议得深,议得大家有兴味,能得益。(4)教师要创造一个平等、热烈、严肃认真、互助合作地进行交流思想、探求真理,和谐活跃的良好气氛。(5)教师要有灵活机敏、善于引导的机智和方法。随着这些条件的逐步具备,“议论”也就会不断向较高的层次发展。

三是相机引导。即教师运用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等方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创设合适的情境,生成课题,激发研究兴趣,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进行启发性的描述,使学生得到仿效和借鉴,或对有关问题的前景进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或列举一些矛盾现象,选编一些容易发生错误的习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教训,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方法,沟通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使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学有内驱力、有内容、有方法,使议论有序、有激情、有见地、有深度,最终使课堂学习达到预期目标。

“自学·议论·引导”不仅仅是教学环节,我们还把它看作是教学的三个关键词,是教学的基本理念。这三个环节不是孤立的,“自学”是基础,“议论”是枢纽,“引导”是关键。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穿教学全过程;这三者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

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

这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的核心,也是所有教学的核心。我们以为,“自学·议论·引导”走得比较早,实施得也比较好。我们把这一核心的定位看作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的价值观。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们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修改作文。在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更明确提出要“学会学习”,在新的世纪,最不能适应社会要求的将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学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在学会中达到会学、善学、创造性地学。因此,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实验初期,我们就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会学习才是教学的目的。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有根本性变革。

在教改实验中,我们不仅提出了学生自学的要求,而且对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内涵和培养进行了研究,主旨是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数学学习能力是一种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和顺序的,因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也必须考虑与之相适应的序列,主要包括:(1)学会阅读——逐步掌握阅读数学教科书的要求和方法,能独立地阅读课本;(2)学会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善于把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有机地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里去;(3)学会迁移——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方法学习新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知识,乃至对结构不同或差异较大的新知识,也能通过“同化”和“调整”等手段,采用对比、类比、化归、实验等方法进行内化;(4)学会总结——学会做单元总结、全章总结、学期总结、专题总结,把已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法条理化、系统化,并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5)学会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为基础,抓住课题,按照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和内在逻辑的发展趋势,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并对探索成果进行系统概括;(6)学会评价——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成果能作出判断,并能据此自觉地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学习。

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习能力,我们逐步聚焦到学生学力的研究和培养上。我们认为,学力是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资源以及多种学习实践活动和手段,在内在素质和外在行为诸方面取得的实际效果。具体说,包括了学习者进行自我获取、自我构建、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认知、能力、态度和心理等要素,特别强调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学习行为相结合而形成的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学力既是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的真实体现,又是衡量一个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还是学习者自身学习、提高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原动力,其核心是学习者积极进取、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人格。作为学力的重要部分,学习能力实质是人的一种生存发展的能力。只有培养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他们才能自己去学习、去发展提高,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在教改实验中,我们通过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品质入手,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结构化与策略化的知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健康的心理结构,努力将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发展学生的学力,作为教改实验的价值取向,作为教改实验的落脚点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理念下,始终坚持以学定教、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这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最为根本的思想和实质。我们把它视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的教育观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教学活动的基本问题,是教学改革和教学论的永恒话题。教与学的基本关系,实质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们坚定地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中的主人,坚定地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往教学的主体观,往往局限于关系论的层面,在主体与客体的相对关系中展开,即把主体与客体当作对偶关系,把一方视为主体后,则把另一方视为客体。当今,对学习主体观有了新的认识,趋向于把主体相对论转为本体论,把作为关系范畴的主体概念转为作为实践范畴的主体概念。人的发展只能是自主性的,教学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主体是人,当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成为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创造者时,他才会真正地成为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在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教师的崇高使命。

坚持以学定教,就要把教程与学程统一起来。教程与学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法思路本应就是学法思路,而且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研究、引导并参与学生的学程,才能使学生将学习资源更好地内化和发展。但是,教程与学程的统一,在当下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抑或说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两种倾向:一是以教为主,学生被边缘化;二是以学为主,教师被边缘化。在实验中我们始终坚持不走极端,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始终重视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自学·议论·引导”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坚持教与学的统一,在实践中,我们也正是这么去努力的。在“引导”阶段,教师固然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即使在“自学”和“议论”阶段,教师仍然要发挥点拨、建议的作用,把自学和议论引向有序、引向核心、引向深度,培养学生倾听、协商、思考、创造的品质。忽视学生的学是错误的,忽略教师的教、漠视教师的教同样也是错误的,要坚持教与学的统一。这种教学的统一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教育文化“教学相长”的思想和主张。

事实证明,我正是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实验中,在学生的帮助、促进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这种教学的统一,要求教师有服务的理念和策略。我一直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一直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样的服务,把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以学定教,把教学统一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的实质与精髓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统一、教为学服务的教育观,是这项教改实验要始终坚持的核心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发展能力,是本项教改实践要努力追求的目标和落脚点,把教改的效果落实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落实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而自学·议论·引导三个基本环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则是贯彻落实前面两点要求的切入点和重要教学载体,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改价值取向,转化为教学实践,得到真正的实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虽然已走过了33年的历程,初步建构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操作框架,但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仍在路上。

 

作者简介:李庾南,女,1939年出生,1957年任教于市启秀中学至今,全国著名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1995年被评为江苏十大女杰,并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全国三八红旗手;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系统十大标兵、江苏省十大行业杰出标兵;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此文选自课程·教材·教法  2012,有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