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文生刻 “执着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故,顺其自然,莫因求不得而放不下。”在佛的世界里,放下就是大彻大悟,而经济学家们与此所见略同,认为在很多时候,放下不失一种明智之举。经济学的一大基本原理是,资源是稀缺的,当资源被投入某种用途时,我们就放弃了以其他方式利用资源所产生的收益,而这种放弃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由于以其他方式利用资源并未实际发生,所以机会成本是反事实思考的产物,比较抽象。与之相比,一旦资源已经被投入某种用途而无法撤回,则这种支出实实在在发生了,是具体的,经济学家将其定义为沉没成本。 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更容易被理解,在决策时,大众常常关注沉没成本而不计算机会成本。但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却会反其道而行之,仅计算机会成本而忽略沉没成本。 2001年经济学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其教科书《经济学》中举了一个例子:假设现在你已经花7美元买了电影票,不过你对这场电影是否值7美元感到怀疑。看了半小时,你的最坏的怀疑应验了——看这部电影简直是一场灾难。你应该离开电影院吗?在做这一决策时,标准的经济学建议是,你应该走出电影院去做更有价值的事而忽视这7美元,因为它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 另一位经济学大师萨谬尔森在其教科书《经济学》中同样教诲道:“你应该注意决策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并忽略过去的或沉淀的成本。可以将这一点表述如下: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不要向后看,不要为已溅出的牛奶哭泣,不要悲叹昨日的损失。” 然而,要真的走出沉没成本误区,何其难也。沉没成本误区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琐事。例如,为什么割断一段恋情那么难?因为大量的情感已经投入;为什么输了钱的赌徒会继续赌下去?因为就此罢手则前面的钱仿佛就白白输掉了;为什么搬家时舍不得扔弃无用的旧家具?因为当初买这些家具花了不少的钱。沉没成本误区还可以为很多经济现象提供一个维度的解释。例如,为什么制造业转型那么难?因为前期在固定资产上的投入很大;为什么银行坏账率很难控制?因为银行继续向那些无法支付债务的企业追加贷款;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因为无效益的“半拉子”公共工程太多。 心理学为沉没成本误区提供了深刻的见解。进化心理学认为,与理解机会成本这类抽象之物相比较,理解沉没成本这类具体之物所消耗的脑力更少;认知心理学认为,放不下沉没成本是为了保持行为一致性、避免认知失调、维持自尊;而行为心理学认为是因为人们厌恶损失,会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奇迹。 当覆水难收时,放下,是一种明智之举,亦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勇气、一种向前看的眼光!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