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 ”是否可助力县医院能力提升?

 AndLib 2019-03-11

文 / 吴施楠 编 / 袁月

【搜狐健康】只有不同地区医疗机构达到同质化、高水平的目标,才能让百姓得到安全、有效、可及的医疗服务。但是目前我国县级医院普遍面临着硬件强但软件弱、有目标但缺方法、优质医疗资源需求大但资源少、患者同质化但难一体的现状。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指出了县级医院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级医院是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指出,要把县级医院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让县医院一些重点学科,比如在肿瘤、心脑血管、神经内外科、普通外科、急诊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使90%的疾病都能在县域内得到解决。

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县医院需要找对方向、提升自身的诊疗能力。

作为一名权威的心血管医生,最近几年时间里,霍勇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诊疗体系和专科能力建设,特别是提升县医院诊疗水平上。

实际上,为了帮扶县医院,国家推出了不少政策和举措,也安排了众多三甲医院的专家到县医院指导带教。但在霍勇看来,仅仅依靠大医院给县级医院广泛地配以长期常态化优质专家是不太现实的,发展“互联网 医疗健康”是大势所趋。

为此,霍勇在今年两会上提交议案,建议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推动县级医院“互联网 医疗健康”提升医疗服务考核办法;各专业学会建立“互联网 医疗健康”组和医疗、技术规范;鼓励第三方平台参与医疗机构“互联网 医疗健康”建设,切实提高水平。

“县域医院远程帮扶心血管能力提升项目”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霍勇表示,借助该项目,县级医院能够获得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帮助,包括科室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申请市级省级等重点学科、加入国家项目比如胸痛中心、参加临床协作组成员单位、引进填补本地区空白的先进医疗技术等,最终实现基层医院诊断及治疗符合率不断提升,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在谈到为何要大力提升县医院诊疗能力时,霍勇表示,现在我们国家县医院的定位是错的,相反30年前的定位是对的。

“30年前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就是县医院,当时我们建好了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尽管那时候医疗水平不如现在,但是解决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医疗体系也改变了,好的事情没有坚持下来,所以现在感觉到县医院的地位远远不如十几年前。”霍勇解释到。

用霍勇的另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县医院和大医院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县医院变成了最基层的医院和最差的医院,更加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因此,加快县医院发展势在必行。

自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后,“互联网 ”在医疗领域拥有了更多实际应用机会。将线上疑难复杂病例的二次诊疗、培训讲座以及线下医生面对面带教结合到一起就是其重要作用之一。霍勇表示,通过“互联网 ”能形成一个线上教学和线下实地帮扶的立体化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切实下沉到县市基层医院。

据霍勇介绍,“县域医院远程帮扶心血管能力提升项目”预计2019年将首批覆盖100家县级医院,为它们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指导,为县医院心血管专科建设提供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