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琉璃爱好者必看!战国琉璃集萃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3-11
图片地址1
蟠螭纹玻璃剑璏(战国)
战国(公元前480—前222年) 

  1960年长沙市杨家山铁路工地出土  

  长10.3厘米,宽1.95厘米,厚1.3厘米 

  全器白中偏黄,上有红色沁痕。长方形,两端稍向下卷。下面靠一端处有长方形穿革带之孔,正面铸一身躯修长、弯曲如波浪的蟠螭。器形完整,龙纹形象生动,是所发现玻璃剑璏(zhì)中时代早、保存最好的精品之一。 

  该器是仿玉剑璏(zhì)作品。剑璏是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俗称“昭文带”。璏在几种剑饰中占有比例最大,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剑璏是战国时期的,战国玉剑璏一般璏面平整或略弧,并琢有谷纹、云纹、蟠螭纹和兽面纹等,而器面两端则向内卷曲微收。在器面下略近一端,有一长方形穿孔,供穿挂之用,其孔洞较开阔。玻璃剑璏出土很少,目前多见于湖南地区。 
图片地址1
青白色谷纹琉璃璧(战国)
战国(公元前480—前222年) 

  1965年长沙梅子山770工地6号墓出土  

  直径11.5厘米,孔径4.7厘米 

  青白色,圆形扁平体,中部有一圆孔,一面表面光滑。有突起的谷纹,另一面不光滑,谷纹仅有部分突起,整个器物及纹饰排列不很规整。此璧的纹饰一面突出,一面不突起,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玻璃的制作工艺,此器保存完整,是研究玻璃工业及发展的重要资料。 

  玻璃璧为玉璧的仿制品。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周礼》有“以苍璧礼天”的记载。玉璧除作礼器外,还是佩玉,称为“系璧”;也作为礼仪或馈赠用品和随葬用品。是玉器中沿用时间最长的器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几乎都使用。战国玉璧造型规矩,棱角分明,内外边沿犀利见锋。璧面图纹繁密复杂,常以去地隐起的谷纹、云纹等几何纹作装饰。目前出土的战国玻璃璧多为谷纹、云纹璧。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

外径:2.3cm
内径:0.8cm

重量:7.7cm
收藏: 1981年湖南省益阳市桃花仑出土 益阳市博物馆藏。

 

珠中间穿孔,珠两端绕孔一圈饰蓝色绞索纹,珠体底色为黄色。主纹为大小相同的蓝黄色蜻蜓眼纹。中间是三个大的蜻蜓眼纹,黄色的大圆圈内有七个蓝黄相间的小圆圈似梅花纹,围绕着大蜻蜓眼有4个梅花纹似的小蜻蜓眼纹和4个黄蓝相间的双圈蜻蜓眼纹,两者相互间隔。黄蓝相同,色彩鲜艳。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

外径:2.28cm
内径:0.76cm
收藏: 1994年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鹞子嶺省三监狱出土   永州市博物馆藏。

 

黑绿色,扁鼓形。中有一孔,珠身分布六只蜻蜓眼,大小相间个三只。相邻的小蜻蜓眼由六至七个小白圆点相连,组成三个菱形。大小蜻蜓眼都是浅蓝绿色,大蜻蜓眼由内至外有四道圆圈,小蜻蜓眼边沿有一至两道白色圆圈。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

直径:2.1cm
重量:24克
收藏: 1954年湖南省衡阳市公行山5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椭圆形。中间有穿孔,质地黑色不透明,上嵌小圆点组成菱形方格纹,每格中央用蓝白色相同的蜻蜓眼玻璃镶嵌,大小共计18处,菱形方格纹与旋纹嵌饰,形似蜻蜓眼。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

直径:2cm
高:1.7cm

孔径:0.7cm

1956年湖南省湘乡市右雷锋杉山里1号墓出土  
收藏: 湘乡市博物馆藏

 深蓝色地镶嵌由四重环纹组成的蜻蜓眼12个,绕珠斜向排列共4行,每行3个,其间为白色圆点纹和白色水点纹组成的三个菱形。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管(战国)

珠3件高:1.2cm--1.8cm 

管1件长:4.3cm

直径:1.2cm

1975年湖南省湘乡市牛形山1号墓出土  

收藏: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玻璃珠圆形。中有穿孔,三珠大小相次,同黄、黑、绿三色相间,组成蜻蜓眼式的结构,上饰有六叶或五叶花形。十分美观。玻璃管一件,则在黄色地上,饰由蓝、黄、白三色组成的圆圈纹和菱形纹样,色彩雅洁。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

直径:1.8cm
高:1.7cm

孔径:0.8cm

收藏: 1965年湖南省湘乡市牛形山155工地出土  湘乡市博物馆藏。

 

珠的孔沿饰以白色绞索纹,中央镶以白色单环蜻蜓眼40个绕珠斜向排列,供八行,每行5个,制作工艺精细。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

直径:2cm

高:2.2cm

孔径:0.8cm

收藏: 1965年湖南省湘乡市牛形山155工地出土  湘乡市博物馆藏。

 

球体。深蓝色地,镶以白色五重偏心圆蜻蜓16个,绕珠斜向排列共4行,每行4个。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三件(战国)

直径:1.35cm

高度:0.8cm

收藏: 1994年湖南省常德市德山棉织厂1号墓出土   常德市博物馆藏。

 

均呈六面圆形,略扁,其底色为蓝色。珠周身饰白色套环,环中为深蓝圆点外鼓,珠中间有圆形穿孔,其形如蜻蜓的眼睛,故称蜻蜓眼玻璃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两件(战国)

高:2cm

孔径:0.7cm

收藏: 1990年湖南省长沙市浏城桥2号墓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

 

长圆鼓形,中空。其珠色翠蓝,周体饰以六斜排扁圆乳钉,每个乳丁周围饰一圈白色弦纹,蓝白二色相间,恰似半透明状蜻蜓眼。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

高:1.8cm

直径:2.2cm

收藏:1956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4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呈算盘珠状。中间一穿孔,孔径0.9厘米,在黑色底上,饰由蓝、白色组成的圆圈纹,似蜻蜓眼,大小共有18个,每一小眼均有以白色的(虚线)串联。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中期)

高度: 1.5cm

孔径:1cm

收藏: 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2号墓出土 湖北荆洲博物馆藏

扁园形。以黑色为底,用白、黄两色饰以花纹。白色宽线与小圆圈相连接将珠面分作数个菱形,菱形中皆饰六瓣花卉纹。花心与花外圈均为黄色。珠正种有一穿孔。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

直径:5.9cm

孔径:1.2cm

收藏:河南文物商店藏

 

该玻璃珠整体呈椭圆形,直径为5.9厘米。珠面上有一直径为1.2厘米的穿孔,孔内无玻璃并可见明显的旋痕。珠面以牙白色衬底,饰以规则对称的八组套色圈点纹,分别以蓝、黄和酱紫色玻璃点染,套圈纹中心呈现凸起状态,形似蜻蜓眼。蜻蜓眼式玻璃珠始见于春秋末、战国初,是玻璃器物上流行纹饰的开端。

 

这件作品与一般的玻璃珠不同:它的尺寸更大,湖北省曾侯乙墓出土的玻璃珠串中最大的一颗直径为2.5厘米,该作品直径是它的两倍多;纹饰更繁冗,套色圈点纹大眼套小眼,并以小联珠串加以间隔,但繁而不乱;工艺更多样,结合了贴塑、贴彩及刻书三重装饰手法,突显其立体感;色彩更丰富,显得绚丽而华贵。

 

这些都体现了当时玻璃器高超而纯熟的制作工艺。经专家考证确认该作品为战国时期的随葬品,是我国现存玻璃珠中尺寸最大,分量最重,保存最完整的一件。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

径:1cm

高:1.2cm

收藏: 1993年5月23号日安徽省潜山县彰法山石油库东战国墓出土 潜山县文管所藏。

 

圆柱形,蓝色玻璃。中有穿孔,以蓝白间距镶嵌松石凸起。该物应为当时饰品,出土在墓坑(无扰乱现象)头向中部。战国时期在玻璃工艺上,技术高超,艺术精美。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

长度: 0.9cm

直径:0.61cm

重量:1克

收藏: 1972年长治分水嶺战国墓出土 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藏。

 

玻璃珠为浅蓝色,球形。两端略平,正中有一圆孔。器表镶嵌白边深蓝圆点,形体小,制作精致。


图片地址1

玻璃蟠螭纹剑璲(战国)

长度: 6.1cm

宽度:2cm

厚度:1.2cm

收藏: 1955年湖南省长沙市下大壠19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乳白色,长方形。璲面光亮,上铸 浅浮雕状蟠螭纹,龙纹粗而短。 螭首卷曲至腰部,有角下卷,前足前伸,后足后伸,均卷曲做云纹状,尾下垂后上卷。璲背面 触之有毛糙感。


图片地址1

玻璃谷纹剑璲(战国)

长度: 6.2cm

宽度:1.8cm

厚度:1.3cm

收藏: 1954年湖南省长沙市枫树山34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乳白色,作长方形。下有长方形孔,用以穿革带。器表白色光泽强,三排谷纹整齐排列在剑璲上面。剑璲一端尚有单线勾勒的云纹状兽形图案。与此剑璲同出土的还有铜剑首、玉剑璲,但未见剑,可见原来随陪葬的剑是木质的明器,已经腐蚀无存。

图片地址1

玻璃兽面纹谷纹剑璲(战国)

长度: 10.2cm

宽度:1.9cm

厚度:1.4cm

收藏: 1956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七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浅绿色,全旗瘦长,附视呈长条形。两端稍向下卷,靠一端下有供穿革带用的长方形穿孔,剑璲的一端饰一牛头状兽面,兽面以外饰谷粒纹四行18排,谷纹排列有序。与此件玻璃剑璲同墓出土还有柿蒂纹比例剑首、铜剑等,说明这件琉璃剑饰应为实用品。


图片地址1

玻璃谷纹剑璲(战国)

长度: 6.7cm

宽度:2cm

厚度:1.3cm

收藏: 1964年湖南省长沙市九尾衡三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乳白色,器作长方形。两端稍向下卷靠一端处有一长方形穿孔,用以穿革带,璲面较光亮,上饰谷纹五排20行,每排五颗,共100颗。此物出土时,附在一见长51cm的铁剑中部,并靠剑首的一端,颗见这是一件实用器。


图片地址1

玻璃柿蒂纹谷纹剑首(战国)

直径4.5cm,厚0.5cm。

1953年湖南省长沙市东塘1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米黄色,圆形,略呈喇叭状。背面中央有一个小柱,长0.4cm,径0.9cm,正面光亮,器表忠心有一个小圆点,外有2道阳线弦纹,其外是有4朵云纹组成的柿蒂状纹,在一周较粗弦纹外是3圈谷纹。谷纹外还有一周细弦纹。玻璃剑首出土于一小型土坑墓,剑身已腐蚀。

图片地址1
嵌蜻蜓眼泡形饰铜镜(战国)

战国嵌玻璃蜻蜓眼泡形饰铜镜

 

河南洛阳西工区CIM3943号墓出土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琉璃珠串(战国)

作品名:蜻蜓眼琉璃珠串

作品年代:戰國 
技法:套料
尺寸:長38.5cm
典藏: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說明與詮釋: 
本珠串以「蜻蜓眼」式玻璃珠構成。特徵為在圓球形(或因切割方式不同而成扁圓形)的珠上飾有形似蜻蜓演的圓形物,其上加有藍、黃、白相間的圓圈紋,「蜻蜓眼」之間連有小白點或藍點組成的菱形紋。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出土多見湖南湖北,亦有大小之分,直徑由0.8至2.4厘米不等。自外觀判斷,蜻蜓眼與地中海地區、西亞出土的玻璃珠十分類似,但中國的蜻蜓眼之小白點連成的菱形線十分工整,風格仍與西方有異。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嵌多彩柿蒂及心形纹耳珰(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一世纪

 

长:2.0  cm

顶径:0.8 cm

底径:1.5 cm

孔径:0.4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耳饰(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1.4-1.5 cm

顶径:0.2-0.3 cm

底径:0,7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八角形耳饰2(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4.4 cm

顶径:0.7 cm

底径:1.6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八角形耳饰(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4.4-4.8 cm

顶径:0.6-0.8 cm

底径:1.3-1.6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八角形耳饰(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6.4-6.5 cm

顶径:0.75-0.8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内绘墨彩耳饰(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4.0 -4.8 cm

顶径:0.8 cm

底径:1.1-1.55 cm

图片地址2
绿色玻璃内绘墨彩耳饰(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4.0 cm

顶径:1.27 cm

腰径:1.15 cm

底径:2.0 cm


图片地址1
白色玻璃嵌柿蒂纹耳饰(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3.9-4.1 cm

顶径:1.2-1.4 cm

底径:2.0-2.1 cm


图片地址1

褐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纹方形珠(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1.2-1.3 cm

宽:1.2-1.3 cm

高:1.7 cm

孔径:0.4 cm

图片地址1

白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纹方形珠2(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1.2-1.3 cm

宽:1.1-1.3 cm

高:1.8-1.9 cm

孔径:0.4-0.5 cm

图片地址1
白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纹方形珠(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1.4 cm

宽:1.4 cm

高:1.5 cm

孔径:0.4 cm

图片地址1
褐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纹管(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直径:1.1-1.2 cm

高:2.3-2.7 cm

孔径:0.4-0.5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蜻蜓眼纹新月形饰(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2.9-3.1 cm

阔:1.3-1.4 cm

厚:0.6-0.7 cm

图片地址1
浅绿色乳钉纹费昂斯管串饰(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直径:0.9-1.0 cm

长:1.4-1.9 cm

孔径:0.4 cm

图片地址1
浅蓝色玻璃八角形管(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5.7 cm

顶宽:0.95 cm

底宽:1.1 cm

顶孔径:0.75 cm

底孔径:0.9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环(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直径:4.2 cm

好径:2.6 cm

肉宽:0.8 cm

高:0.4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乳钉纹环2(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直径:2.9 cm

好径:1.5  cm

肉宽:0.7 cm

高:0.4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乳钉纹环(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直径:3.8 cm

好径:2.3 cm

肉宽:0.75 cm

高:0.45 cm

图片地址1
白色玻璃索纹环(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直径:7.7 cm

好径:5.1 cm

厚:0.7 cm

图片地址1
白色玻璃蟠龙纹剑璲(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6.7 cm

阔:1.9 cm

高:1.3 cm

图片地址1

白色玻璃兽面及乳钉纹剑璲2(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7.2 cm

阔:1.7 cm

高:1.2 cm

图片地址1

白色玻璃兽面及乳钉纹剑璲(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10.3 cm

阔:1.8 cm

高:1.3 cm

图片地址1
白色玻璃钩云纹剑格(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长:5.3 cm

阔:1.7 cm

高:1.9 cm



图片地址1

白色玻璃柿蒂及乳钉纹剑首(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

 

直径:4.2 cm

厚:1.3 cm


图片地址1

白色玻璃乳钉纹剑首(战国中晚期)

公元前四至三世纪

 

直径:4.3 cm

厚:0.4 cm

图片地址1

白色玻璃簪帽(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顶径:1.75 cm

底径:1.3 cm

高:1.1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纹簪帽2(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顶径:1.7 cm

底径:1.5 cm

高:0.4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纹簪帽(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顶径:1.0-1.2 cm

底径:1.8-2.0 cm

高:0.8-1.0 cm

图片地址1

白色玻璃镶蓝白双色蜻蜓眼纹嵌饰(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一式:

直径:2.8 cm

高:0.3 cm

 

二式:

长:2.6 cm

阔:1.9 cm

高:0.5 cm

 

三式:

长:4.7 cm

阔:4.7 cm

高:0.5 cm

图片地址1

玉璧嵌蜻蜓眼纹玻璃饰(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玉璧:

直径:5.7 cm

好径:2.1 cm

肉宽:1.8 cm

高:0.3 cm

 

嵌饰:

直径:2.1 cm

高:0.8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灰白双色蜻蜓眼纹泡形饰(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0 cm

高:0.5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网格及蜻蜓眼纹长方形饰片(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1.8-2.8 cm

宽:1.2-1.8 cm

厚:0.3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嵌红白双色蜻蜓眼及网纹管(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3.8 cm

直径:1.1 cm

孔径:0.5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纹管(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2.5 cm

顶径:1.1 cm

底径:1.3 cm

孔径:0.4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纹管(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2.3 cm

直径:1.4 cm

孔径:0.8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嵌柿蒂纹管3(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1.8 cm

直径:1.0 cm

孔径:0.8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嵌蜻蜓眼及网纹管(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5.3 cm

直径:1.1 cm

孔径:0.5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嵌菱形纹管(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4.2 cm

直径:1.1 cm

孔径:0.7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嵌十字纹管(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4.3 cm

顶径:1.0 cm

孔径:0.7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蜻蜓眼及柿蒂纹管(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4.3 cm

直径:1.1 cm

孔径:0.5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嵌柿蒂纹管2(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4.1 cm

直径:1.1 cm

孔径:0.7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嵌柿蒂纹管(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3.8 cm

直径:1.1 cm

孔径:0.5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嵌蜻蜓眼及柿蒂形纹管(战国早期)

公元前475-221年

 

长:3.9 cm

顶径:1.1 cm

底径:1.3 cm

孔径:0.6 cm


图片地址1
浅蓝色玻璃点彩瓜瓣形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高:1.25-1.35 cm

孔径:0.3-0.4 cm

图片地址1

陶胎涂多彩玻璃蜻蜓眼纹珠4(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6 cm

高:1.7 cm

孔径:0.4 cm

图片地址1
陶胎涂多彩玻璃蜻蜓眼纹珠3(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1.5-1.7 cm

高:1.4-1.5 cm

孔径:0.4 cm


图片地址1

陶胎堆多彩玻璃勾连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1.4-1.9 cm

高:1.2-1.5 cm

孔径:0.4-0.5 cm

图片地址1

陶胎堆多彩玻璃蜻蜓眼纹串饰(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1.2-2.5 cm

高:1.0-2.2 cm

孔径:0.4-0.6 cm


图片地址1
陶胎堆多彩玻璃蜻蜓眼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2-3.0 cm

高:1.9-2.7 cm

孔径:0.6-0.7 cm


图片地址1
陶胎堆多彩玻璃蜻蜓眼纹及网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0 cm

高:1.5 cm

孔径:0.7 cm

图片地址1
陶胎涂绿白双色玻璃蜻蜓眼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1.9 cm

高:2.0 cm

孔径:0.5 cm

图片地址1

陶胎涂蓝白双色玻璃蜻蜓眼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1.6-1.7 cm

高:1.3-1.4 cm

孔径:0.5 cm

图片地址1
陶胎涂多彩玻璃蜻蜓眼纹珠2(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1.7 cm

高:1.6 cm

孔径:0.5 cm



图片地址1
陶胎涂多彩玻璃蜻蜓眼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2 cm

高:2.2 cm

孔径:0.5 cm


图片地址1
陶胎涂多彩玻璃蜻蜓眼纹珠串饰(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1.1-1.3 cm

高:0.9-1.1 cm

孔径:0.3-0.4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点蓝白双色蜻蜓眼纹珠串饰(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0.7-0.9 cm

高:0.3-0.4 cm

孔径:0.2-0.3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纹珠3(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2 cm

高:2.0 cm

孔径:0.8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纹珠2(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1.9 cm

高:1.9 cm

孔径:0.7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多彩蜻蜓眼纹珠2(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5 cm

高:2.6 cm

孔径:0.9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0 cm

高:2.2 cm

孔径:0.7 cm


图片地址1
篮色玻璃嵌多彩蜻蜓眼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1.0-2.4 cm

高:1.0-2.3 cm

孔径:0.3-0.9 cm


图片地址1
黄色玻璃嵌多彩蜻蜓眼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宽:2.0 cm

高:2.4 cm

孔径:0.8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镶蓝白双色角锥状蜻蜓眼纹珠2(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3.0 cm

高:2.7 cm

孔径:0.9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镶蓝白双色角锥状蜻蜓眼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3.7 cm

高:2.7 cm

孔径:0.9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多彩蜻蜓眼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1.2-1.4 cm

高:0.9-1.4 cm

孔径:0.4-0.5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嵌多彩蜻蜓眼及网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6 cm

高:2.3 cm

孔径:0.4 cm

图片地址1

褐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及网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2 cm

高:1.6-1.7 cm

孔径:1.2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及网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5 cm

高:2.3 cm

孔径:0.7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多彩蜻蜓眼及网纹珠2(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5 cm

高:2.2 cm

孔径:0.6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多彩蜻蜓眼及网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2.2-2.4 cm

高:1.7-1.9 cm

孔径:0.5-0.9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及网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1.8-2.5 cm

高:1.5-2.3 cm

孔径:0.4-0.8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多彩蜻蜓眼纹扁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01.7 cm

阔:1.0 cm

孔径:0.4 cm

厚:0.7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嵌蓝白双色蜻蜓眼纹及绳纹扁珠(战国)

公元475-221年

 

长:1.6-2.7 cm

阔:1.1-1.9 cm

孔径:0.4-0.6 cm

厚:0.7-1.1 cm

图片地址1

深蓝色玻璃镶凸点纹管(战国早期)

公元前五世纪

 

长:1.7 cm

宽:1.0 cm

孔径:0.4 cm


图片地址1

蓝色玻璃镶凸点纹管状饰(战国早期)

公元前五世纪

 

直径:0.6 cm

长:3.6 cm

孔径:0.3 cm


图片地址1
费昂斯蓝点环纹瓶(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长:3.2 cm

宽:2.7 cm

高:3.0 cm


图片地址1
费昂斯网格纹珠(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直径:1.2-1.4 cm

高:1.1-1.6 cm

孔径:0.3-0.4 cm


图片地址1
费昂斯人形饰(战国早期)

公元前五世纪

 

长:1.4 cm

宽:1.0 cm

厚:0.9 cm


图片地址1

青白色柿蒂纹谷纹琉璃剑首(战国)

直径: 45 mm

边厚:4 mm

收藏: 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长沙市下大垅,青白色。正面光亮平滑,中心有一圆点纹,之外为两周阳线弦纹,再外饰四朵柿蒂纹,一周粗弦纹外有三周谷纹,最外饰一周细弦纹。背面中央凹凸不平,触之有毛糙感。


图片地址1
米黄色柿蒂纹谷琉璃剑首(战国)

直径: 45 mm

边厚:5 mm

收藏: 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长沙市东塘,米黄色。正面光亮,中心部位有一凸圆点,之外为两周阳线弦纹,再外饰四朵柿蒂纹,一周粗弦纹外有三周谷纹,最外饰一周细弦纹。背面中央有一小柱,长4mm,径9mm。

图片地址1

浅绿色柿蒂纹谷纹琉璃剑首(战国)

直径: 45 mm

边厚:4 mm

收藏: 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长沙市南门外,浅绿色。器表光亮,中心部位有一凸圆点,之外为两周弦纹,再外饰四片单线勾勒的柿蒂纹,再是一周粗弦纹,外有三周突起的谷纹,排列不很整齐。最外饰一周较宽的弦纹。背面中央下凹一圆洞,直径25mm。

图片地址1
浅绿色龙纹琉璃剑首(战国)

直径: 47 mm

厚度:4 mm

收藏: 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长沙市,浅绿色。首面中央稍下凹,饰双细线柿蒂纹、弦纹,外侧主纹为两条卷曲的龙纹,极为罕见。

图片地址2
灰白色嵌绿色琉璃剑首(战国)

直径: 47 mm

厚度:3.5 mm

收藏: 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长沙市杨家山,灰白色,正面光亮,背面粗涩。首面中央下凹一圆洞,内嵌同样大小的绿色琉璃片,直径13mm。由内至外分别饰柿蒂纹、凸弦纹、三周谷纹、凸弦纹。

图片地址1
墨绿色卧蚕纹琉璃璧(战国)

直径: 137 mm

内径: 43 mm

收藏: 长沙市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长沙市砚瓦池,墨绿色,半透明。正面有光泽,饰微突起的卧蚕纹五圈,内外径边缘各饰一周凹下弦纹,背面卧蚕纹,无光泽。

图片地址2
深绿色谷纹琉璃璧(战国)

直径: 27 mm

内径: 15 mm

厚度: 2.5 mm

收藏: 益阳市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益阳市,深绿色,通体透明。正反面均匀布满微凸的谷纹,内外沿均用细弦纹作轮廓,小巧精致,边有微残。


图片地址1

米黄色谷纹琉璃璧(战国)

直径: 115 mm

内径: 46.5 mm

厚度: 3 mm

收藏: 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长沙市电影学校,米黄色。正面光滑有光泽,饰有凸起的谷纹六圈,纵横有序,排列疏朗,外沿用弦纹装饰。背面粗涩,有明显网状模痕。

图片地址1
乳白色谷纹琉璃璧3(战国)

直径: 88 mm

内径: 25 mm

厚度: 2.5-3 mm

收藏: 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长沙市,乳白色。正面有光泽,饰有凸起的谷粒纹六圈,纵横有序,内外缘均用细弦纹装饰。背面粗糙,有隐约模痕。

图片地址1

乳白色谷纹琉璃璧2(战国)

直径: 81.5 mm

内径: 24 mm

厚度: 2 mm

收藏: 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湘乡市红岭,乳白色有淡红色浸痕。正面饰有凸起的谷粒纹26列27排,纵横有序。背面对应谷纹,谷纹之间可见网状线条模痕。

图片地址1
乳白色单面谷纹琉璃璧(战国)

直径: 90 mm

内径: 38 mm

厚度: 3 mm

重量: 60 g

收藏: 益阳市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省益阳市麻纺厂。半透明乳白色,一面光素无纹,另一面是微凸的谷纹排列稀疏,纵横有序,内外沿均以弦纹为轮廓线。


图片地址1
乳白色谷纹琉璃璧(战国)

直径: 81 mm

内径: 24 mm

厚度: 2.5mm

收藏: 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于湖南长沙市,乳白色有赭黄色浸痕。饰有凸起的谷粒纹六圈,纵横有序。谷纹触之有毛糙感,肉背可见谷纹及网状模痕。

图片地址1
翠绿色琉璃印(战国)

高: 9 mm

边长: 9 mm

收藏: 阜阳市博物馆

 

    出土于安徽阜阳县城西郊,壇形鼻纽,印面方形,纽部有圆形穿孔。印呈翠绿色,表面粗糙有麻点。印面有边档,字迹已不清。此印章为罕见的玻璃器。

图片地址1
暗绿色琉璃璧(战国)

直径: 142 mm

孔径: 47 mm

厚度: 4 mm

收藏: 阜阳市博物馆

 

    暗绿色圆形璧,两面纹饰基本相同,皆为阴线弦纹、圆涡纹,圆涡纹略凸出璧面,因发掘时已碎,修复后略残缺。

图片地址1

浅绿色琉璃璧(战国)

直径: 119 mm

孔径: 38 mm

厚度: 3 mm

收藏: 重庆市博物馆

 

    半透明浅绿色扁平璧,形制花纹为战国常见,出土时断为二块。

图片地址1
琉璃珠(战国)

直径: 42 mm

孔径: 11mm

收藏: 淄博市博物馆

 

    出土于山东淄博商王墓地战国墓,浅蓝色,质地晶莹细密,表面局部白色蚀变,为罕见的大件单色玻璃珠。 

图片地址1

琉璃簪形器(战国)

长: 42-57 mm

径: 6-16 mm

收藏: 淄博市博物馆

 

    此批琉璃簪形器出土于山东淄博商王墓地,共17件,均为浅蓝色八棱形。分别为椭圆形饼头、圆形凹槽头、空心、实心的不同品种。部分表面蚀变白色,浅蓝色仍明艳如新,属铅钡玻璃系统。

图片地址1
蜻蜓眼琉璃珠(战国早期)

高: 14.5-24 mm

孔径: 8-10 mm

收藏: 湖北省博物馆

 

     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分别以蓝、黄、白为底色,白蓝相间嵌六至三十余椭圆形,中间点深蓝色眼珠形。珠均有穿孔。

图片地址1
玻璃柿蒂纹谷纹剑首(战国)

直径: 45 mm

边厚: 4 mm

现藏: 湖南省博物馆

 

    1955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下大垅19号墓,圆饼状,青白色,平滑光亮,中央为一圆点纹,之外有两道阳线弦纹围绕,然后又单线勾勒的四片叶状的花柿蒂纹。在一周较粗弦纹外饰有三圈谷粒纹,外有一周细弦纹。底部中间凹凸不平,触之有毛糙感。

图片地址1
琉璃谷纹璧(战国)

直径:88 mm

内径:25 mm

厚:2.5-3 mm

现藏: 湖南省博物馆

 

    1964年湖南省长沙市模具厂一号墓出土。形状扁圆,整体呈乳白色,正面光泽,装饰有凸起的谷粒纹六圈。谷纹排列有序,内外缘均用细弦纹装饰,背面粗糙,有谷纹模痕。

图片地址1
谷粒纹玻璃剑首(战国)

年代:战国(公元前480—前222年)

馆藏:湖南省博物馆

  1957年长沙市南门外白沙2号楚墓出土,直径4.5厘米,厚0.5厘米。
        
  作圆饼状,器表呈青色,中心部位两弦状圈纹围绕一谷粒纹,外饰单线勾勒的柿蒂纹,外圈有谷纹三周,不很整齐,触之有毛糙感。背面中央有一小柱状物,可与剑柄相接。

  该器是仿玉剑首作品。剑首是剑之柄端所嵌的玉饰,置于剑柄的顶端。最早的实物出土于春秋晚期的墓葬中,战国、西汉时期最常见。玉剑首多呈圆饼形。除少数光素者外,大多在剑首正面琢有弦纹、谷纹、柿蒂纹等。背面光素有穿孔。
        
  湖南不产玉,古代常以玻璃作仿玉制品,因而留下了一大批仿玉风格的玻璃器,器形主要有璧、环和剑饰等。古代玻璃器出土极少,湖南这批仿玉玻璃器对研究我国古代玻璃器的源流有十分重要意义。

图片地址1
图片地址2
镶嵌玉琉璃镜(战国)

战国镶嵌玉琉璃镜,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图片地址1
蒲紋玻璃系璧(战汉)

品名        蒲紋玻璃系璧

時代        戰國中期至西漢早期

尺寸        直徑8.06公分 孔徑3.16公分 厚0.26公分

質材        玉石珠寶

功能        服飾佩飾

典藏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說明        玻璃質,乳白色,一面光澤,另一面較澀。圓整,無廓;中孔、外緣磨成圓弧壁;器面刻飾乳釘紋,另一面刻飾蒲紋。

图片地址1
水晶杯(战国)

名称: 水晶杯  
年代: 战国
  
材料: 水晶 
  
规格: 高15.4厘米

收藏处: 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 
 

    该杯于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  


发掘相关报道:(摘自香港文汇报)

    戰國水晶杯這件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的出土,可是耗費了杜正賢的不少心血。那個時候,一些專家已經認定這塊地方是「廢地」,沒有再開挖的價值。可杜正賢卻似有預感地死活要堅持挖下去。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他把筷子削成竹片,一點點摳墓裡的填土,原始瓷器、玉器、瑪瑙,一件件珍貴的文物,終於從他手裡出土了,彌足珍貴的國寶—戰國水晶杯也意外地發現了,這是杭州地區發現的最大戰國墓葬。 

考古泰斗連稱「寶物」

 至今,這隻躺在杭州歷史博物館的水晶杯依舊是個美麗的謎。如此大的高純度水晶在今天都是罕見的,當時的中國怎麼會出產的,它究竟來自何方?當時的工藝水平遠不如今,怎麼能把這塊水晶加工成杯子?  

 能把水晶杯這樣既硬又脆、極易產生海綿體的寶物毫髮無損地發掘出土,絕非易事。  

  當這件價值連城、給人留下許多猜想的寶物護送到考古界泰斗蘇秉琦先生手裡時,這雙不知捧過多少國寶的手也激動地微微發抖,口中不斷發出「寶物、寶物,世界獨一無二」的讚歎。經專家們鑒定,是迄今為止國內首次發現的國寶級文物。 

 如今在他腦海中,杭州城下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如德壽宮、皇城,大的道觀、宮觀、還有一些皇后宅院寺。杭州南宋很多皇后是不住在宮裡面的,這樣的宅院還很多。

图片地址1
谷紋玻璃璧(战国)
谷紋玻璃璧 

  戰國(公元前480—前222年) 

  1965年長沙梅子山770工地6號墓出土  

  直徑11.5厘米,孔徑4.7厘米 

  青白色,圓形扁平體,中部有一圓孔,一面表面光滑。有突起的谷紋,另一面不光滑,谷紋僅有部分突起,整個器物及紋飾排列不很規整。此璧的紋飾一面突出,一面不突起,反映了戰國時期楚國玻璃的制作工藝,此器保存完整,是研究玻璃工業及發展的重要資料。 

  玻璃璧為玉璧的仿制品。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周禮》有“以蒼璧禮天”的記載。玉璧除作禮器外,還是佩玉,稱為“系璧”;也作為禮儀或饋贈用品和隨葬用品。是玉器中沿用時間最長的器形,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幾乎都使用。戰國玉璧造型規矩,稜角分明,內外邊沿犀利見鋒。璧面圖紋繁密復雜,常以去地隱起的谷紋、雲紋等幾何紋作裝飾。目前出土的戰國玻璃璧多為谷紋、雲紋璧。   
图片地址1
玻璃管(战国)
玻璃管(战国) 

长2厘米,直径0.8厘米,1977年四川省犍为县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 
图片地址2
图片地址3
镶嵌琉璃带钩(战国)


  汉代乐府中,有一首朴实感人的民歌叫《陌上桑》,它在描述采桑少女秦罗敷的朴直和美丽时说:“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这种穿孔作不个和发耳饰的“明月珠”即玻璃。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时的玻璃,是从国外传来的;其实,中国玻璃生产技术有着自己的渊源,这已为近年来的大量考吉材料所证实。 

  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的相先就开始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化光谱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居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 

  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北京玻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西同时期的玻璃从呈色、透明度、成分上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左右。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王要原料,其他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人们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从现有的考古发掘品中,可以证实我国春秋末期即开始生产料器,在文献中也可以找到其中的蛛丝马迹。《韩非子》记载“楚人卖珠”,琉璃珠在当时应该使极为珍贵的装饰品,或权贵的象征。《史记》记载吕不韦乃阳瞿大贾,贩贱卖贵而家累千金,贩卖这类奢侈品的利润甚高,他父亲就是做珠宝买卖,也曾说过利润可达百倍之多。故宫副馆长张临生先生于《琉璃工艺面面观》文中指出,“重利之下必有勇夫,交通险峻越关山涉水渡洋而来的进口琉璃珠华丽夺目,楚人生产的国产的铅钡琉璃珠,让东西文化交光互影。”

  人们一直认为自春秋至战国,中国琉璃生产以来,这一时期所造的都是琉璃珠,而随着吴王、越王佩剑的出土,以及近年发掘出的料剑饰,才改变了这种观念,但仍认为这一时期只是以生产小件琉璃。然而,从古籍之中可以找到一些非常之处,如《穆天子传》中记载的“采石铸器”应该于琉璃有关,既然提到“铸器”那就不是琉璃珠之类的小件料器了,必是成型成器的独立料器,但这一直是人们的猜测,并未发现实物予以证明。

  三国时的一本《胡琮别传》曾记“时人掘地得铜匣,以玻璃为盖,太宗以问琮,琮对曰:'秦始皇以金陵有王气,故埋宝物以镇之,此即始皇所下之镇物也。”可以看出在战国时,已可以制作大件料器,而且工艺已相当成熟,否则以秦始皇的国力财力,此匣又是如此重要,断不会有一丝纰漏,必精益求精。然而,这件文物后来也失传了,以至这个在中国乃至世界料器史上及其重要的一环千百年来没有物证。令我等后人遗憾而又神往!



图片地址1

图片地址1

图片地址1

图片地址2

图片地址1

琉璃剑首、剑璲(战国)
战国琉璃剑首、剑璲

璲长10.1厘米,首径4.6厘米,1955年湖南省长沙市战国楚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片地址1
战国琉璃管
战国琉璃璧管

长1.3厘米,直径0.7厘米,1977年四川省犍为县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 
图片地址1

图片地址2

琉璃璧(战国)
玻璃璧
战国
玻璃
直径11.3厘米,厚0.2厘米
湖北省博物馆

战国时不仅将蜻蜓眼玻璃珠作为装饰品而大量生产,而且以玻璃制成仿玉品也成为玻璃的另一项主要用途,1975年湖南省长沙市杨家山出土的一件战国玻璃璧即为此时仿玉品的代表。此件玻璃璧呈米黄色,其形制、纹饰与周时期的玉璧相同,即为圆形扁平体,中有一圆孔,表面饰以谷纹。此璧以模铸法成形,制作规整,色泽温润,显示了战国时期中国玻璃制造业的高水平成就,实为无价之宝。

此璧1975年湖南省长沙市杨家山出土,战国仿玉玻璃璧除安徽省寿县和福建省闽侯有少量出土外,绝大多数集中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附近的楚墓中,经分析为高铅钡玻璃,因此有关专家推测,长沙一代可能为战国时期铅钡玻璃的主要产地之一。

图片地址1

战国多式琉璃珠
战国琉璃珠

径1.7至2.5厘米,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片地址1

战国蜻蜓眼琉璃珠串

战国蜻蜓眼琉璃珠串
战国
玻璃
最大径2.5厘米
湖北省博物馆

玻璃珠是目前所见我国古代玻璃器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器型,也是最早出现的品种之一,从西周开始就已存在了。至战国时期则大为流行。目前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中其随葬玻璃器几乎均有玻璃珠。它的发展是与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玻璃质地更加洁净分不开的。兼之人们佩饰用玉石较少,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推动玻璃珠生产的大量化、精美化。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举世瞩目的成套编钟,更出土了许多玻璃珠串,此图的两串玻璃珠均为此墓中的随葬品。其中一串由七粒单色玻璃珠穿成,珠成圆形,紫褐色,表面光洁,器形规整。另一串珠子装饰精美,为典型的蜻蜓眼玻璃珠,多呈大小不等的扁圆体,以浅蓝色或绿色为基色,表面饰以数个白色、浅蓝色的类同心套环,其中心部位略高于四周,呈凸起状。此串玻璃珠应是以缠丝法制胎,再分别蘸取白料和浅蓝色料,呈环状点于珠胎之上,在两者均未完全凝结时粘接而成的。

蜻蜓眼玻璃珠为春秋战国时期玻璃珠的主要形式,同时它还遍布中亚、西亚及北非各地,是中西方玻璃器所共有的品种。此串中每个珠体的尺寸均不同,除一粒为绿色菱形外,其余形制均为扁圆体,中有穿孔,造型呈统一性。这些玻璃珠色泽艳丽,造型规整,体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可作为战国时期玻璃珠的典型代表。

图片地址2

图片地址2

嵌琉璃银带钩(战国)

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1951年出土于河南辉县的5号战国墓。

 

此件带钩的主体用白银铸造,并经镏金处理。表面铸出浮雕式的兽首和长尾鸟作为主题纹饰,兽首分别位于钩身的前后两端,作对称的背向排列。一端形似牛首,另一端从兽首上还延伸出如鸭首或称为鸿雁首的弯钩,此钩特以白玉制成。长尾鸟居钩身的左右两侧,也作对称排列,体形修长呈S形盘旋。尾部分翎,有人或以为此是鹦鹉与夔龙缠绕。带钩的背上有三块谷纹白玉玦,非常醒目,两端的玦中心还各嵌一琉璃珠。

 

   这件包金镶玉琉璃银带钩采用粗细、扁圆等不同造型线,互相穿插盘绕,造成一种繁缛精细的风格。局部凿饰小点,并以黑漆勾线点晴,在层次上拉开距离,显得色彩丰富,结构玲珑剔透。三块谷纹白玉玦和玉质鸟首弯钩的使用,获得一种材质上的对比变化,而玉质光洁的感觉又与长尾鸟、夔龙的盘旋缠绕形成对比,使装饰疏密有序,丰富了带钩的艺术表现力。再加镏金工艺,倍添此器富丽华贵的效果。凡此种种又与带钩整体的S形造型线相统一,丝丝入扣。

图片地址1

玻璃珠(战国)

    1978年出土于湖北的曾侯乙墓。

 台湾的张宏实先生在其著述《战国琉璃 璀璨古珠》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29年的某一天,在中国河南传教的怀特先生(Winter.W.C)有了重大发现。他闲逛集市时收购了一些质朴而华美的琉璃珠。这位基督教司教早年曾任教于多伦多大学的考古学系,他直觉这些珠子来历非同寻常,并锲而不舍地找到了出土它们的洛阳金村。后来,通过同位素检测等科学手段,几位玻璃专家发现怀特找到的玻璃珠属于战国时代,里面含有大量的铅、钡,完全不同于同一时期的西亚玻璃。如玻璃起源的传说所述,西亚的玻璃制作时需要大量的钠,属于钠钙玻璃。他们回顾玻璃史并根据玻璃的成分演进分析,西方的玻璃含铅量微乎其微,而高钡玻璃更是在19世纪才出现。于是,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玻璃珠当属中国本土制造。 


鹅钮琉璃印(战国)


  藏品名称:战国早期鹅钮琉璃印(一对)


  收藏者:王慧艳

 

  藏品来历:我在国外留学时,一位朋友给我介绍认识了他的一位朋友,他的这位朋友是林则徐的四世孙,他收藏了许多宝物。其中就有这对鹅钮琉璃印。因为我们投缘,他看我 喜欢鹅钮琉璃印,要送我。我不好意思白要,就拿自己的一对玉环与他交换而得来的。

 

  藏品特征:这是一对绿色的鹅形印章,一雄一雌,雄鹅印高8.5厘米,雌鹅印高7.6厘米。翅膀用三条弯曲的凹线纹表示,颈部以下装饰月牙纹;雄鹅印文刻的是“金得”,雌鹅刻的是“大吉”。


 

  鉴定专家:伊葆力 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研究员 从事古文字、古代印章研究鉴定工作十七年

 

  专家评述:首先根据咱们现在科学的检测,中国的古琉璃,也就是古玻璃,含铅钡的成分特别多,比当代的玻璃比重要大,我在手里拿着它感到比较压手,这是在感觉上。另外从外形上外壳上看,有一个有一层厚厚的皮壳,我看它的断层,厚度,没有裂玻璃的厚度基本达到了两毫米左右厚,如果没有到千年以上的时间是不会这样的。

 

  这个印文呢,它的书体上看是属于大篆,写的比较粗拙,这种字体有楚国文字的那种风格,一个是从外形上看,一个是从书体上看,特别是后者上看,它应该是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的东西,说得保守一点,这两件器皿距离咱们的现在最下限的时间,也应该有2500年了,我们从传世和考古发现里,发现了大量的这类印章,但是这个四连读的印章还没有见过。

 

  这件东西虽然很微小,但是它的少见,它质地的奇特,特别是它附载的这种文化信息的丰富,应该是我们目前开始应该看到的我现在看到的,无论是从印章学角度来讲也好,还是从料器的角度也好,是一件非常杰出的一件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