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校长陈国荣 课程指导中心主任唐枫 2012年,我们在学校开展调研,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生上学不爱读书,读书不爱思考,思考不深入的现象广泛存在。 于是从那一年开始,学校通过专家引领、理论学习、同伴互助、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等策略,聚焦思维课堂的实践研究。为了使研究更为科学有效,我们以“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为题分别申请了市级和区级课题。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对思维课堂做了初步的界定——思维课堂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为核心,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发展的课堂。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受到胡卫平教授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启发,思维型教学理念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我们的课改方向不谋而合。在不断探索之后,学校构建了“551”思维课堂教学模式,“551”即“五有五思一核心”。 我们认为,知识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通过知识来体现的,课程知识表层下面,隐藏了丰富的思维内涵。知识是一条明线,思维则是一条暗线,教师要把学科知识中的思维暗河凸显出来,交给学生。各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它们的主要思维能力并不相同,学科教学中,要参透、突出学科发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思维方法,要结合学科特色训练相应的思维能力。 核心——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一核心”指的是教学设计的归宿,思维型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为目标,因此,我们也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作为核心。思维品质包含五个层面: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包括思维起点灵活、思维过程灵活等;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 举例来说,思维品质在学生“提出(回答)问题”能力中表现在灵活性和独创性上。 灵活性表现在:1.能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2.善于形成事物的动态图景,在过程中发现问题;3.善于从日常生活提出与之有关的问题。独创性体现在:1.善于通过已知问题,改变原有条件而发现新问题;2.善于提出带有探索性的问题;3.善于从审美角度提出问题;4.能够从满足社会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 如果老师在思维课堂研究过程中有充分教学技能,学生思维品质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举例来说,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是叶圣陶的《风》,里面开头是这样的:“谁都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的前两句仿写句子,有学生回答:当我看到国旗飘扬的时候,我知道风在那儿了、当我看到塑料袋飘起的时候,我知道风在那儿了、当我看到花儿点头的时候,我知道风刚刚走过…… 在这样的课堂环节中,学生思维趋于雷同,都是从视觉的角度去思考,在同一个角度和水平上循环往复。 有老师将这堂课改进一下,当孩子都从视觉角度回答的时候,老师引导:这是你们看到的,有没有听到的呢?孩子的答案就有了变化:当我听到树叶沙沙响的时候,我知道风来跟我说悄悄话了;当我听到风铃叮叮咚咚想起的时候,我知道风来和我捉迷藏了…… 老师接着引导:你们真了不起,从看、听两个方面进行了仿写,还能从其他方面说说吗?在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有孩子说,当头发擦过我脸上的时候,我知道风来抚摸我了。这就有了感觉。 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通过两次评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独特性。这节课上,老师第二次提问后的沉默实际上意味着学生的思维有了冲突。成功的课堂不是行云流水式的,此时的沉默恰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发的过程。 “五有”——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思维型教学理论中强调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原理: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构建、元认知和应用迁移。 动机激发是指通过创设情境引入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冲突是指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构建是指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维发生碰撞,对认知的内容进行主动的社会建构;元认知即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即是反思和内省,通过元认知进一步巩固知识;应用迁移是指学生经过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知识、方法与能力之后,利用这些知识方法与能力去解决其他问题。 “五有”指的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即有序(清晰课堂环节、引领思维节奏)、有趣(设置思维动点、激发求知欲望)、有效(注重问题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有情(增强师生互动、提升思维品质)、有用(延展思维路径、链接现实主题)。 “有序”有三层含义:秩序、程序、顺序。首先是指保证课堂良好教学秩序,其次是指教学要设置清晰的教学环节(程序),引领学生思维活动,最终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顺序); “有趣”有三种境界:情趣、兴趣和志趣。情趣可以吸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设置思维动点激发出的兴趣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得学习乐趣,只有培养出志趣才会让学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激发持久求知欲望。 “有效”包含三方面内容:效率、效益、效果。效率体现一节课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效益注重学生的收获(问题教学是有效手段),效果反映教学与目标(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达成度。 “有情”有三种层次:情绪、情感、情怀。良好的感觉能唤起积极的学习情绪,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保持稳定的学习情感,但只有思维能力和品质的提升带来的自我效能感才能使学生保持热爱学习的情怀。 “有用”有三个要求:适用、运用、通用。教学材料选择要适用当堂教学需要,每节课的内容要链接现实主题体现运用价值,所有教学的目的在于延展思维路径,提升思维能力与品质,灵活解决各种问题(通用)。 “五思”——贯穿一堂课的教学环节 依据思维型教学的五个基本原理,基本的课堂教学可以遵循几个基本模式,其中的一个模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拓展出了“五思”的教学设计的教学环节。 第一步,创境启思,强调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思维课堂要将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原有经验相联系,通过不断创设新知识或信息与已有认知结构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 第二步,自探静思,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宁静思考。思维课堂通过搭建教学活动平台和设计好的教学问题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完成学习过程。 第三步,合作辨思,强调小组师生合作,辩证思考。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调查、分析、评价,提出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思考,掌握过程和结果,从而引发内在驱动力。所以思维课堂要从较高层次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辩证思考。 第四步,训练反思,强调课堂练习落实,反馈思考。应用概念、规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这些知识的目地,也是检验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标志,还是加深理解的重要环节。学会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教给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加深理解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步,回归拓思,强调回归生活场景,拓展思考。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当学生意识补刀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就难以付出努力。因此,精心选择与设计回归生活场景的需要,感受实际问题解决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校本专项课题“思维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BBA14034)的研究成果。 来源 | 光明社教育家 编辑 | 思维智汇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