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干货满满,收藏! 文 | 人间世 来源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准确解读心电图是每一位医生的基本技能,但是心电图内容错综复杂、博大精深,想深入掌握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工程。因此,对于年轻的一线医生而言,了解能够危及生命的心电图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心电图常见危急值的识别和处理原则。 01 可疑急性心梗 急性心梗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包括病理性Q波、损伤性ST段改变和缺血性T波改变。另外,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就是Wellens综合征、de Winter综合征和新发的左束支阻滞改变。 图1:急性前壁心梗 图2:Wellens综合征 图3:De Winter综合征 急性心梗的治疗包括再灌注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再灌注治疗可分为急诊冠脉搭桥、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抗心肌缺血和改善心肌重构等。 图:4: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再灌注治疗流程图 02 严重窄QRS心动过速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经典的阵发性室上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RN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NT)等,其共同的心电图改变为节律规则的窄QRS波心动过速,当其心室率≥200 次/分时需警惕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可能。其与其他窄QRS心动过速鉴别诊断流程可见表。 图5: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图6: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图7:窄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流程 阵发性室上速的处理原则是: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直接电复律; 2)血流动力学稳定,可选择迷走神经刺激、腺苷、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食道调搏等,可见图8。 图8: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阵发性室上速处理流程 ■ 快速性心房颤动 房颤典型心电图改变:P波消失,可见不规则低振幅的颤动波,心室率绝对不规则。房颤并不少见,但是当心室率≥200 次/分需要格外小心。 图9:房颤 快速性房颤的处理原则是: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直接电复律; 2)血流动力学稳定,需考虑抗凝、节律控制或心室率控制,见图10。 图10:快速性房颤的急诊处理流程 03 严重宽QRS波心动过速 ■ 心房颤动伴预激综合征 房颤伴预激的心电图改变: ![]() QRS波群节律明显不等,出现正常QRS波群与不同程度预激的宽大畸形QRS并存或交替。 图11:房颤伴预激 房颤伴预激的处理原则: 其血流动力学常不稳定,应首选同步电复律,复律后建议行导管消融术,同时禁用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拮抗剂。 ■ 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的心电图改变: ![]() 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s,ST段和T波常融为一体不易分辨,T波多与QRS波群主波相反。QRS波群可分为单一形态(单形性室速)和多种形态(多形性室速)。 图12:单形性室速 图13:尖端扭转性室速 单形性室速的处理原则: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直接同步电复律; 2)血流动力学稳定,可首先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同时积极纠正可逆因素,如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或电解质紊乱等,择期可行导管消融术,必要时植入ICD,见图14。 图14:单形性室速的处理流程 多形性室速根据QT间期是否延长可分为普通的多形性室速和尖端扭转性室速,其中普通的多形性室速处理原则处理流程可见图15。 而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处理方法有其特殊之处: 停用一切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静滴硫酸镁、快速临时起搏等,择期评估ICD适应证。 图15:多形性室速的处理流程 ■ 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室扑的心电图改变: ![]() P波、QRS波、ST段和T波无法分辨,仅见相对规则、振幅相等的正弦样波,多于数秒内蜕变成室颤。 室颤的心电图改变: ![]() 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形态、振幅和间隔绝对不规则的震颤波。 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形态、振幅和间隔绝对不规则的震颤波。 图16:室扑 图17:室颤 室扑、室颤的处理原则: 多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积极心肺复苏、尽早电除颤,并纠正可逆因素,择期评估ICD指征。 04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 ![]() 1)严重心动过缓、高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5次/分; 2)长RR间期伴症状≥3.0s,无症状≥5.0s。 图18:快速房颤终止后窦性停搏 图19: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处理原则: 1)积极查找并纠正可逆性诱因:肺栓塞、急性心梗、心肌炎、药物过量、电解质紊乱、低温、酸中毒等。 2)首选起搏治疗:植入临时起搏器或永久起搏器。 3)药物治疗:可选择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但药物治疗副作用大,效果不佳,多不推荐。 简单而言,心电图危急值可分为可疑急性心梗、严重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三方面:对于可疑急性心梗,需要积极评估再灌注治疗指征;对于严重心动过速,需要注意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对于严重心动过速,需要注意有无临时起搏器指征。 参考文献: [1] Page RL, Joglar JA, Caldwell MA, Calkins H, Conti JB, Deal BJ, Estes NA, III, Field ME, Goldberger ZD, Hammill SC et al: 2015 ACC/AHA/HRS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Heart rhythm 2016, 13(4):e136-221. [2]Ibanez B, James S, Agewall S, Antunes MJ, Bucciarelli-Ducci C, Bueno H, Caforio ALP, Crea F, Goudevenos JA, Halvorsen S et al: 2017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8, 39(2):119-177. [3]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 4(20). [4]黄从新: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 4(22). - 完 - |
|
来自: 耘禾 > 《心脑血管保健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