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影像方志 | 南漳:荆山漳水边的楚韵遗音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3-11

CCTV-10

2019.3.12  21:42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南漳篇

《中国影像方志》南漳篇预告片

漳河,古称“漳水”,它发源于南漳县境内荆山脚下的三景庄,流经远安、荆门,于当阳市两河口与沮河汇流为沮漳河,在沙市注入长江,全长两百零二千米。

为区别于我国北方的漳水,这条河流在古时又被称为“南漳水”。

《左传》中曾记载“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大意为长江、汉水、沮河、漳河四条河流之间的土地是楚国的领域。

隋开皇十八年,这里以水为名更名为南漳县,位于文献中记载的漳河流域,地处今湖北省西北部荆山山脉东麓。

来自三千年前的楚乐呜音

呜音喇叭,因音色似巫师吹牛角招神的呜呜之声而得名。

相传,这种音乐为三千多年前的楚国宫廷音乐,具有楚国早期崇巫尚神的特点,因而被史学界称为“楚乐的活化石”。

在古代,音乐的音阶分为宫商角徵羽五种,徵音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楚人认为“徵属火,事之象,闻徵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因而呜音喇叭的演奏多以徵音为主。

呜音喇叭主要是以家族乐队的方式在南漳代代延续,在两千多年来的流传过程中,无乐谱记载,全凭一代一代的乐师口耳相传。

喇叭呜咽,锣鼓铿锵,神秘悠远的韵律,化作乐谱上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成为呜音喇叭新时代传承的奥秘。千百年来,正是呜音艺人的智慧与执着,才让这种从远古飘逸而来的声音,再次回荡在荆楚大地!

“东方的马丘比丘”:南漳古山寨

荆山山脉东麓的南漳县拥有大小千余座雄奇险绝的古山寨,专家们不吝赞美地称其为“东方的马丘比丘”。

南漳古山寨,在选址上大多选择崇山峻岭且视野开阔的山头,或扼守水口与古道的要塞之地,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与民间修建古寨使用混合糯米汁和红糖的夯土不同,南漳古山寨建筑所用的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泥晶灰岩,它比一般的石灰岩更为坚硬且抗风化。

据清朝《襄阳府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此地曾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民间动乱,而这些群居山巅的古寨,为庇佑一方百姓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不少古寨中,至今还保留着水井、屋舍等生活设施。

千百年来,不论历史兴衰朝代更替,雄奇的古山寨始终默默镇守着荆山脚下的南漳大地。

冷兵器时代,它控扼四方关卡要塞,守护一方百姓安危。

今天,这些浸透着岁月痕迹的古老遗迹,既是时间对南漳历史书写的注脚,也是世人解读南漳的窗口。

在南漳县境内的荆山腹地,还散落着数百座明清古村落,南漳县也因此被誉为“古民居之乡”。

这些村落大多沿河分布,建筑多以砖石结构为主,具有徽派建筑的悠远意境和山地散点式布局的特征。

据当地县志记载,明朝中叶,川陕鄂豫四省数百万民众,为躲避赋税来到南漳,人们以宗亲血缘为依据聚族而居,依靠自然的馈赠和自身的勤俭经商致富。到清朝时期,这一带已成为鄂西北地区重要的山区货物交易中心之一。

如今,在南漳人的共同努力下,民居建筑得到及时修缮,文物古迹也得以妥善保存,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记录和传承。

古朴的村落和浩瀚的文化,在南漳人的坚守和保护中,历久弥新。

炫目华彩的东巩高跷

东巩高跷是一种为庆祝丰收而进行的民俗表演,因盛行于南漳县东巩镇而得名。

表演者踩着高跷,在半空中进行倒挂发力、后翻滚、单腿跳等特技动作,以惊险著称。

自唐朝时,这种民俗表演便在南漳县长盛不衰。

近年来,为了探索新的表演形式,民间艺人将街舞元素融合进东巩高跷。

融入创新的高跷表演,不仅动作更加灵活多变,更增添了青春的气息,以惊奇险绝的特技,再次收获了年轻观众的认可。

千百年来,炫目华彩的东巩高跷,舞出了南漳大地的活力与生机,一代代艺人们,也在不懈的创新中,赋予了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

东巩高跷,正是在南漳人的代代相传中,焕发出了永恒的魅力。

荆山孕育了南漳广袤的川林河流,漳水赐予了这片土地丰富的馈赠。物换星移间,南漳人在遍布荆棘的原野中,绘就了希望的图卷。

东方马丘比丘般的建筑,凝聚着荆山先民的超凡智慧;奇谲飘渺的呜音喇叭,奏响了穿越千年的楚韵遗音;星罗棋布的村落民居,留存着古老家族的辉煌与荣耀;惊险绝伦的东巩高跷,是南漳人创新不懈的写照;欣欣向荣的有机产业,则见证着这里新时代腾飞的梦想。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南漳篇》

播出时间:3月12日 21:42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张嘉祺 程乾(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