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19.3.12 21:42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南漳篇 《中国影像方志》南漳篇预告片 漳河,古称“漳水”,它发源于南漳县境内荆山脚下的三景庄,流经远安、荆门,于当阳市两河口与沮河汇流为沮漳河,在沙市注入长江,全长两百零二千米。 为区别于我国北方的漳水,这条河流在古时又被称为“南漳水”。 《左传》中曾记载“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大意为长江、汉水、沮河、漳河四条河流之间的土地是楚国的领域。 隋开皇十八年,这里以水为名更名为南漳县,位于文献中记载的漳河流域,地处今湖北省西北部荆山山脉东麓。 来自三千年前的楚乐呜音 呜音喇叭,因音色似巫师吹牛角招神的呜呜之声而得名。 相传,这种音乐为三千多年前的楚国宫廷音乐,具有楚国早期崇巫尚神的特点,因而被史学界称为“楚乐的活化石”。 在古代,音乐的音阶分为宫商角徵羽五种,徵音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楚人认为“徵属火,事之象,闻徵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因而呜音喇叭的演奏多以徵音为主。 呜音喇叭主要是以家族乐队的方式在南漳代代延续,在两千多年来的流传过程中,无乐谱记载,全凭一代一代的乐师口耳相传。 喇叭呜咽,锣鼓铿锵,神秘悠远的韵律,化作乐谱上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成为呜音喇叭新时代传承的奥秘。千百年来,正是呜音艺人的智慧与执着,才让这种从远古飘逸而来的声音,再次回荡在荆楚大地! “东方的马丘比丘”:南漳古山寨 ![]() 荆山山脉东麓的南漳县拥有大小千余座雄奇险绝的古山寨,专家们不吝赞美地称其为“东方的马丘比丘”。 ![]() ![]() 南漳古山寨,在选址上大多选择崇山峻岭且视野开阔的山头,或扼守水口与古道的要塞之地,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 与民间修建古寨使用混合糯米汁和红糖的夯土不同,南漳古山寨建筑所用的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泥晶灰岩,它比一般的石灰岩更为坚硬且抗风化。 据清朝《襄阳府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此地曾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民间动乱,而这些群居山巅的古寨,为庇佑一方百姓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不少古寨中,至今还保留着水井、屋舍等生活设施。 ![]() 千百年来,不论历史兴衰朝代更替,雄奇的古山寨始终默默镇守着荆山脚下的南漳大地。 ![]() 冷兵器时代,它控扼四方关卡要塞,守护一方百姓安危。 今天,这些浸透着岁月痕迹的古老遗迹,既是时间对南漳历史书写的注脚,也是世人解读南漳的窗口。 ![]() 在南漳县境内的荆山腹地,还散落着数百座明清古村落,南漳县也因此被誉为“古民居之乡”。 ![]() 这些村落大多沿河分布,建筑多以砖石结构为主,具有徽派建筑的悠远意境和山地散点式布局的特征。 ![]() 据当地县志记载,明朝中叶,川陕鄂豫四省数百万民众,为躲避赋税来到南漳,人们以宗亲血缘为依据聚族而居,依靠自然的馈赠和自身的勤俭经商致富。到清朝时期,这一带已成为鄂西北地区重要的山区货物交易中心之一。 ![]() 如今,在南漳人的共同努力下,民居建筑得到及时修缮,文物古迹也得以妥善保存,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记录和传承。 古朴的村落和浩瀚的文化,在南漳人的坚守和保护中,历久弥新。 炫目华彩的东巩高跷 东巩高跷是一种为庆祝丰收而进行的民俗表演,因盛行于南漳县东巩镇而得名。 ![]() 表演者踩着高跷,在半空中进行倒挂发力、后翻滚、单腿跳等特技动作,以惊险著称。 ![]() 自唐朝时,这种民俗表演便在南漳县长盛不衰。 近年来,为了探索新的表演形式,民间艺人将街舞元素融合进东巩高跷。 融入创新的高跷表演,不仅动作更加灵活多变,更增添了青春的气息,以惊奇险绝的特技,再次收获了年轻观众的认可。 ![]() 千百年来,炫目华彩的东巩高跷,舞出了南漳大地的活力与生机,一代代艺人们,也在不懈的创新中,赋予了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 东巩高跷,正是在南漳人的代代相传中,焕发出了永恒的魅力。 ![]() ![]() 荆山孕育了南漳广袤的川林河流,漳水赐予了这片土地丰富的馈赠。物换星移间,南漳人在遍布荆棘的原野中,绘就了希望的图卷。 ![]() 东方马丘比丘般的建筑,凝聚着荆山先民的超凡智慧;奇谲飘渺的呜音喇叭,奏响了穿越千年的楚韵遗音;星罗棋布的村落民居,留存着古老家族的辉煌与荣耀;惊险绝伦的东巩高跷,是南漳人创新不懈的写照;欣欣向荣的有机产业,则见证着这里新时代腾飞的梦想。 ![]()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南漳篇》 播出时间:3月12日 21:42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张嘉祺 程乾(实习) |
|
来自: 徒步者的收藏 > 《历史,考古,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