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习俗之二月二

 阳光每天都是新的 2019-03-11

老北京习俗之二月二


爆米花

    说起爆米花这种小吃,它与我国的“春龙节”有关。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春龙节”。据史载,此节最早源自古代的“春社”,南宋时期达到极致,元、明后渐衰。古人往往又把对丰收的期望与天神结合在一起,形成祭祀与庆祝民俗,彰显出节日气氛。在老北京民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被传说是“龙抬头”之日,寓意着春回大地,万物开始复苏。

    “二月二龙抬头”的形成,除了中国先民对龙的崇拜之外,实际上还与自然天象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由于龙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被视为地位显赫的神,是祥瑞、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人们祈雨的心理便折射到了日常信仰当中,逐渐形成了“二月二龙抬头”的美好愿望,迷信龙王爷能够赐福人间,新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老北京人在吃食上也有不少讲究:吃薄饼卷豆芽菜或酱肘肉、盒子菜意为迎春,吃饺子为吃龙耳,吃面条为吃龙须,吃米饭为吃龙子,都有吉利和迎春之意。在旧京的许多小吃中,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食品恐怕就是香甜可口的爆米花了。

    据民间传说,武则天做了女皇帝,玉皇大帝非常恼怒,命龙王不得降雨。但龙王不忍干旱给百姓带来灾难,便偷偷为人间降了甘露。玉帝大怒,将龙王压于山下受刑,下旨只有待到“金豆开花”时龙王才能得救。后来,到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便把黄澄澄的苞米豆崩成“花”,使龙王得了救,重掌风雨。以前,北京常有一些走街串巷、挑着崩爆米花专用工具的从事此营生者。一斤玉米粒装到从业者的铁制容器里,经过柴火加热后,便可崩出一脸盆洁白又绵软的玉米花。这种香甜可口的小吃,它的香味飘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

卖豌豆黄的

    豌豆黄是北京的一种传统小吃,也是春季颇受人们欢迎的应时佳品。

    记得儿时,每逢春天,街巷中常可见到卖豌豆黄的小贩。他们推着独轮车,车上放着厚布遮盖的砂瞽子,里面盛着豌豆黄。他们边走边吆喝:“买豌豆黄来,大块的喂!”小贩根据顾客买的多少来决定售卖方式:买得多就上秤约,买得少则用小长刀切成块出售。

    民间版本的豌豆黄只需把白豌豆去皮后加水煮烂,再放入适量白糖和石膏水搅匀,放入大砂瞽子里冷却成坨,待卖时抠出来切成块出售就行了。这种豌豆黄吃到嘴里虽然也很利口,但其风味比起旧时供应宫廷的就有些逊色了——宫廷用的是上等的白豌豆,要经过精选剔出瘪豆和杂质、过罗、清洗、沉淀、闷烂,加入白糖、桂花搅匀,冷却成坨再切块吃,其色味俱佳、口感细腻、入口即化,属于上乘的御膳食品。据说,当年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吃豌豆黄,对其细软香甜赞不绝口。民间的豌豆黄因价钱便宜,也就成了平民及小孩解馋的美食。(李永俊)


0
阅读(3619) 评论(5) 收藏(0) 转载(4) 喜欢 打印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