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清北运河漕运的兴衰

 潇潇雨ekg9m5f4 2019-03-11

北运河是武清的母亲河,自北而南纵贯武清全境。它从河西务镇所属的大友垡村以东入境,一路南行,流经河西务、下伍旗、大孟庄、大良、南蔡村、大碱厂、徐官屯、杨村、黄庄、下朱庄等10个街镇291个村,到黄庄街马家口村南出境,河道总长62.3公里。

从1271年至1901年这630年,是北运河漕运发展的时期。境内的河西务是运河漕运的转运枢纽,元朝时设有全国性管理机构,配备有正三品级官员。其中,1287年,元朝在河西务镇设漕运使司,明朝时设立户部分司、巡司和钞关,清雍正年间,设北运河关务同知。自明英宗正统元年始,凡商货进京,均须到河西务钞关领取红单,然后才可赴京交税。据蒋一葵的《长安客话》载,河西务“两岸旅店丛集,居集百货,为京东第一镇”。除河西务外,作为运河重要节点之一的杨村,同样也设有管理机构。如清朝时先后在杨村驻主簿、通判、南汛把总,在杨村北部的筐儿港、三里浅设汛把总等。武清段北运河沿岸设有多处粮仓,如著名的河西务十四仓等,至今尚有东仓、西仓等村名。漕运高峰时,仅杨村码头就备有驳船800余只,年转运量最高峰时可达400万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北运河逐渐变浅,加之公路、铁路货运相继开通,漕运地位逐渐下降。1901年,朝廷废止了漕运,“舟车辐辏,万民攒集”的景象从此成为永久的记忆。

北运河性情乖戾,历史上它曾多次泛滥。据载,明正统元年(1436)北运河因洪水决口多处,动用民工6万余人抗洪。明成化六年(1470)北运河决堤19处。明万历二十年(1592)决堤12处。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宣统二年(1910)因北运河漫决造成的特大水灾多达21次。“汪洋横溢数百里,洪涛浊浪涨田庐”,“孤村执危欲浮动,人如群蚁缘漂莩”,是当年北运河水灾的真实写照。1917年、1939年两次特大洪水同样给武清造成了巨大的灾害,百姓流离失所,死伤不计其数。历朝历代都对北运河进行过整治修浚,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始终没能根治水患。自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武清境内共开挖“引河”8条,自此之后,北运河水害方有所减轻。

虽然北运河比较凶悍,但两岸自然风光十分美丽,“夹岸垂杨密,秋河路自长。波声摇客梦,树影乱朝阳。时疫疑飞虫,田禾幸少蝗。白云新舍在,回首睇茫茫。”这是清朝诗人樊彬《杨村舟中》的诗句,“夹岸垂柳,白云新舍,秋水天长”的景象跃然纸上。“霜满平堤柳渐凋,月移帆影过东桥。卧听柔橹鸣秋水,绝胜邻鸡报早朝。”这是元朝诗人王懋德《过河西务》吟诵的诗句,读他的诗,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月移帆影过东桥”的美景,耳畔闻到了“绝胜邻鸡报早朝”的声音,这分明就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武清区加大北运河开发力度,一方面修筑防洪堤坝,一方面积极组织生态恢复。经过多年治理和建设,北运河两岸已成为武清重要的风景区,每至春夏秋三季,运河驿站、河畔花谷、潞水樱花园、板蓝根基地等,都成为游人光顾的好去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