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安阳出土不起眼的瓷扁壶,因壶面上的图案,它成了难得的文物

 历史解密坊 2019-03-12

提起国宝,估计不少人都会想起金银玉石质地的古董,可是国宝的内涵底蕴并非由器物的材质来决定的,不管是一根绳索,一块旧布,还是一块碎瓷片,只要能代表一段历史,体现一种文化,它就有可能成为国宝。而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件材质极为普通的器物,而它之所以能成为国宝,完全是因为这件器物上面,有一幅图画所至,这幅图画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这幅图究竟有什么了不起,下面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1年春,河南安阳县的洪屯村村民,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偶然在村西北约半华里处,发现距地表下有大量灰色带绳纹的封门小砖,清理表层的覆土后,一座塌陷的墓室就裸露在外。村书记不敢怠慢,立马打电话向县文化主管部门报告,县文化主管部门得到消息后,急忙派了一支考古队,直奔洪屯村,对这座墓葬展开了一场保护性的发掘。

该墓中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包括各式陶俑、瓷器等等,专家还在墓中发现一方石墓志,石志上刻有“齐故骠骑大将军府仪三司凉州刺史范公墓志”,经查阅历史典籍后,专家们确定墓主人正是北齐骠骑将军范粹。

墓中出土的文物被妥善处理后,一些有代表性的宝贝,就被摆放在河南省博物馆内,供游人参观游览。本来这件事情已经告一段落,可是一位从北京前来讲学的老专家,却打破了博物馆的宁静,重新让考古人员认识到了一件文物的“独特”魅力。

这位老者是京城考古学界的老专家,他到河南省的一座重点大学授课,听说河南博物馆内新出土了不少器物,他风尘仆仆的赶到博物馆,戴着老花镜一件件仔细观赏。当走到一尊黄釉瓷扁壶面前时,他停住了脚步,仔细端详了半天,这才找到博物馆工作人员,并声称此物非同一般,甚至可以直接断定它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

这尊黄釉瓷扁壶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老专家如此重视呢?这还得从黄釉瓷扁壶的外观说起,该瓷扁壶在外形和材料并不出奇,可是说与其他的同类文物没有太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该壶的前后两面居然刻着同样的一幅图。

这幅图中描绘了五个人载歌载舞的场面,看装束和面容,这些人都应该不是中原人,而是西域胡人,故此这幅图被称为“胡人腾舞图”。而该壶最珍贵的地方正是这幅图,因为它揭开了两个千年谜题。究竟是哪两个谜题呢?小编就给您说说。

谜题一:胡人舞姿之谜

胡人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能歌善舞,当时的中原与西域国家的联系开始越来越密切,不少胡人也来到中土做生意,充当双方沟通的使者。

在各种典籍中,都曾经提到过胡人善舞一说,并将舞姿描绘得极为优美,可是关于具体的舞蹈动作却讲述得不甚清晰。图中的五个胡人,一个为舞者,其余四人都是他的“乐队”,该名男舞者所跳的舞蹈叫“胡腾舞”,只见他左脚尖点地,右腿稍曲微提,左手叉腰,右手向前舞动,头部向后观瞧,仿佛在与乐师进行着心灵交流。

这个跳胡腾舞场面,不仅再现了当时胡腾舞的一个经典动作,也让不少学者第一次真正地看到胡腾舞(胡腾舞如何跳早已经失传),这对史学界研究西域古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

谜题二:胡人伴舞乐器之谜

一直以来,考古学家们对胡人歌舞时使用的乐器,都处于不太了解的状态,而这幅图中却一下出现了“四种乐器”,这确实让专家们收获颇丰。

除了舞者外,其他的四个胡人都在努力的为其伴奏,一人持着琵琶,一人横着笛子,一人双手握钹,还有一人伸出两只手在鼓掌,为舞者打着节拍。

由此可见,胡人在歌舞时伴奏乐器极为丰富,不仅有琵琶、笛子、铙钹甚至还要击掌而和之,场面极为丰富栩栩如生,让观者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一场欢乐的“歌舞大会”之中。

在老专家揭开这些谜团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其相当重视,并马上将其改名为“黄釉乐舞图瓷扁壶”,用以强调“胡腾舞图”的重要性。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如今依然被摆放在河南博物馆内,供各方游客参观。它的出土,不仅给考古界对古代中原胡人文化,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器物参考,还诠释了当年中原文明的繁荣昌盛,也给后人提供了与外族兄弟和睦相处的样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