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史可法

 小熊家228 2019-03-12

​​

史可法这个人物,在一戏两看·桃花扇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全本的《惊悟》,第二次是选场的《沉江》,鉴于能力有限,不能详细比较二者的差异,就简单说一说我心中的史可法吧。

《惊悟》里,史可法之死采用摘靠然后旋转下场的方式(可能术语不专业),然后大喊"亡国罪臣!亡国罪臣!"这样下场可以更好地引出侯方域,毕竟全本是以侯李二人的感情为主线,而史可法的死亡的最大用处就是让侯方域顿悟。而在《沉江》里,则采用僵尸倒的方式(也可能术语不专业😂),震撼人心又振奋人心。静默,是最好的表达方式。鲁迅说,悲剧是把伟大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沉江》做到了,当史可法倒下,台上仅余一面史字大旗,大幕缓缓合上,仿佛合上的也是属于南明的那一页史书。

历史是人创造的,人去楼空,历史也随之定格。

成都的夜,常有淅淅沥沥的小雨。看完柯军老师的《沉江》,在小雨中我守在后台(凑不要脸地)要合影和签名(更凑不要脸地把图放出来了,我是有多大自信🙄)。我当时问柯老师,僵尸倒的时候没有摘靠,难道不会疼吗?柯老师说,是会疼的。

但是慢悠悠地摘靠,再投江,那就不是史可法了。

所以,昆曲的一切动作都是围绕着人物而不是演员,围绕着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好看好玩,艺术家们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戏比天大四个字。

为了更好地欣赏《惊悟》和《沉江》,在6月13日,我特地赴扬州参观史公祠(即史可法纪念馆)。

《桃花扇》里,孔尚任给史可法安排的结局是投江殉国,这不免让我联想到屈原。沉江,本就蕴含着一种洁净的精神,忠义之士须亡于水中,就连花的消亡,也须随水而去才是最佳。但是事实十分残酷,清兵没有给史可法一人突出重围的机会,流传最多的版本,是他被清军斩首。

《桃花扇》中史可法自述"忽然想起明朝三百年社稷,只靠俺一身撑持",他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敏感度是否像戏曲中说的那般出众?应当不是的。南明王朝的颓败,让史可法的忠心显得更加尤为珍贵。

清军围城,从五月五月十日到二十四日,史可法绝不肯降。坚守是否是他最好的选择?清军破城后,只因史可法的顽抗让清军伤亡过重,扬州被屠城,死亡八十万百姓,成为人间炼狱。

反观蜀国后主刘禅,他投降了,却保全了蜀国百姓的生命和正常的生活。面对入侵者,民族大义与百姓安宁往往是不能共存的。我无法明确表态孰对孰错,每个人的见解也都有所不同,可这也正好留给我们更多思索和探讨的空间。

《沉江》里史可法唱到"这屠戮皆因我愚忠不转",我倒是比较认同的。我认为他的忠心没有献给圣主,而献给心中缥缈的理想,这恰恰是虚幻又不能倚靠的。

我去史公祠的时候,游人寥寥,寂静非常。透过雕创,能听到梅岭小学孩子们的读书声、玩闹声。我却在这一侧,读着史可法的六封遗书,珠泪涟涟。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史可法的价值,是让我们记住英雄,记住正直,而不是让我们记住他军事上的错误和政治上的无能。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是开满了血梅的悲壮之地;史可法是南明的史可法,是永远的理想主义者。

文章创作:子芮

图片源自:石小梅昆曲工作室 子芮

视频来自:子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