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里46亿入股申通 最焦虑的不是刘强东 而是顺丰

 air1605 2019-03-12

  来源l投资家网

  人无股权不富。

  2017年2月24日,顺丰在深交所借壳鼎泰新材上市,上市之初股价连续涨停让掌门人王卫身价直线飙升。3月1日,王卫身家达到289亿美元,超过了马化腾、马云,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和当时的中国首富王健林只差“两个涨停板”的距离。3月31日开盘,顺丰股价触及73.16元高点,市值达到3226亿美元巅峰。

  5年前,王卫还在信誓旦旦的高喊“顺丰永不上市”,口号的余音还未尽散去,王卫就亲手将顺丰送到了深交所,还是非常“迫切”的借壳上市。

  尽管被自己打脸了,但借壳上市,让顺丰坐上了快递行业的“头把交椅”,上市首日收盘时,顺丰市值高达2310亿元,超过万科的2243亿元和美的的2088亿元市值,成为新的深市市值之王,较借壳时的估值433亿元,翻番了5倍还多。

  顺丰的“造富神话”并没有持续太久。上市这一年多来,顺丰进入了“快车道”,但也很“魔性”是,顺丰也开始变得不“顺风”了。

  截止2019年3月11日,顺丰控股收盘价36.1元,市值1595.17亿,较一年前上市巅峰时,市值已经跌去了50%,与此同时,老板王卫的身家也大幅缩水,2019胡润全球富豪榜(大中华区)数据显示,王卫以900亿身家排在了第20位,而2018年,他凭借1400身家排在第9位,仅一年过去,王卫的身家就已经大幅缩水了500亿!

  

  中年顺丰患上“上市公司焦虑症”

  “上市时便是最高光的时刻”,快递行业龙头顺丰似乎也没有绕出这个“魔咒”,不知道王卫再回想起当年“永不上市”的誓言时,脑海里是否闪过一丝后悔的念头。

  自短暂到达高位之后,顺丰控股的股价就开始了一路“跌跌不休”模式,这其中一个较大的影响因素是当初选择“借壳”上市方式埋下的“雷”。壳公司鼎泰新材原先的股东看到顺丰进来后,便纷纷卖股票高位套现,有数据统计,鼎泰新材3名前高管黄学春、吴翠华和刘凌云在顺丰借壳期间分别共计减持鼎泰新材股票10.9447万股、26.53万股和140万股。

  此外,自去年4月以来,顺达丰润、元禾顺风、嘉强顺风等4名顺丰股东及该公司监事刘冀鲁等合计减持套现了33亿元。多名股东大规模套现引发了顺丰股价一连串的震动,2018年全年,顺丰股价累计下跌34%。

  事实上,真正促使顺丰走下神坛的是内因—传统快递业务遭遇明显的“天花板”。

  变化从顺丰启动上市的这一年开始。据国家邮政局数据,自2013-2016年以来,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增速保持在50%以上,快递收入增速保持在35%以上,而到了2017年,这两个数据出现大幅回落,快递量业务增速下降至28%,快递收入从上年43.5%的增速下降至24.7%。快递行业自此进入分水岭,高速增长的态势逐渐回落。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尽管顺丰的营收仍居于行业领先地位,但在业务增速、业务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不及中通和百世快递,且不甚乐观地是,顺丰的电商件数量增速甚至不及行业平均水平,在销售毛利率方面,顺丰也低于中通和韵达。

  另据统计,2015-2017年,顺丰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30.33%,279.65%和14.14%。2018年度财报显示,2018年顺丰总营收909.43亿元,同比增长27.60%;净利润45.56亿元,同比下降4.57%,系上市后首现利润下滑。

  官方解释净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上涨及对新业务的投入,新业务主要是指对多元化的物流服务的扩展。

  这份略“难看”的财报,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已到“中年”的顺丰的焦虑,内有快递业务遭遇瓶颈,外有“三通一达”等强劲对手赶超,顺丰该如何突出重围?现在来看,食言上市是王卫面对竞争无奈做出的决定,他的另一策略是,在主营业务之外,加速多元化扩张之路,谋求转型。

  自拥抱资本市场以来,顺丰就开启了疯狂扩张之路。2018年,对于顺丰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年,急速扩张与压力同行。顺丰的扩张布局主要采取横纵联合的打法,纵向上,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持续加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物流、冷链等;横向上,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进入电商、新零售、信息科技、金融、医药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大动作是在“天网”的建设上,2017年12月,顺丰斥资23亿元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合作参建湖北鄂州国际机场,这个总耗资370多亿元的物流机场将成为顺丰航空货运辐射全球业务的大本营。

  在“地网”方面,顺丰去年动作不断。3月,顺丰斥资17亿元收购了传统重货物流企业新邦物流;4月,花费1亿元美元投资美国物流服务平台FLEXPORT,布局国际物流业务;8月,先后与美国夏晖集团、招商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达成合作,持续加码冷链、海运以及铁路运输领域;10月,为开拓供应链业务,顺丰花55亿现金大手笔收购了德国物流巨头DHL香港和北京公司100%的股权。

  在“信息网”方面,去年4月,顺丰与东方嘉盛、朗华、怡亚通等8个盟友合资成立了超级大数据公司。

  与此同时,顺丰在新零售、电商、金融等领域的横向扩张也陆续展开,去年,顺丰推出了WOW全球精选店,在金融方面,去年3月份,顺丰和同盾科技成立了一家为物流、供应链金融和新零售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的智能数据分析公司。不过,顺丰在进入电商、新零售领域的几次尝试并不顺利,为此交了不少“学费”。

  另外一个数字值得注意,顺丰这一系列加速跑马圈地的扩张动作,有一部分是靠举债维系的。2017年,顺丰负债总额227亿元,截至2018年三季度,顺丰负债总额达308.74亿元,同比增幅36%,资产负债率为46.77%。

  有业内人士犀利地指出顺丰患上了“上市公司焦虑症”。高速扩张是一把双刃剑,在既有业务业绩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新的业务何时能盈利还是未知数,对顺丰来说,净利下滑、债务危机是转型中必经的“痛”。

  

  阿里46亿入股申通,王卫又焦虑了

  内忧未解,外患袭来。

  3月11日,阿里46.6亿元入股申通快递的重磅消息在业内掀起一番震动,这对于现在正处在焦虑中的王卫和顺丰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因为又一个竞争对手有了强大的“靠山”。

  阿里系阵营又多一员虎将,在申通之前,阿里早已入股了百世、圆通、中通。百世快递自不必说了,那是阿里的“亲儿子”,从初创到上市,阿里早已通过6轮投资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阿里对圆通、中通的投资均发生在2018年5月,阿里巴巴与云峰基金联合对圆通速递进行战略投资。月底,阿里巴巴、菜鸟网络共同向中通快递投资13.8亿美元,持股约10%。

  再到如今斥巨资入股申通,动作如此密集,可见阿里布局建立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心之切!信号最早从去年在杭州举办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递出”,马云在会上透露,阿里将投入千亿人民币来打造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他还表示,将不吝惜投入,上千亿不够就投资几千亿。

  据统计,阿里已经在“三通”上累计投资超过164亿元,巨额投资的背后是体现的是阿里的野心。这也意味着,“三通”已经归到了阿里麾下。

  自己的劲敌有了阿里做支撑,这对于王卫和顺丰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在最近这两年来,顺丰的业务量、市占率等逐渐被申通、圆通等赶上的“危险”形势下。

  更为不利的是,顺丰一向与阿里“交恶”。当年顺丰菜鸟之战打的异常激烈,最后,还是国家邮政局深夜出面协调,“战火”才稍稍平息。

  事情的缘起还要从丰巢说起,丰巢是由顺丰联合“三通一达”在2015年设立,顺丰占股35%,申通、中通、韵达占股20%。此外,菜鸟网络最初成立时,三通一达及顺丰分别出资5000万元。

  2017年6月1日,一场菜鸟顺丰“互相指责对方暂停开放数据接口”的口水战拉开,先是菜鸟指责顺丰宣布关闭对菜鸟的数据接口。随后,顺丰宣布,顺丰的订单不会再出现在菜鸟物流的系统里,淘宝卖家也不能从顺丰发货,顺丰称是菜鸟率先发难封杀丰巢,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顺丰由使用腾讯云切换到阿里云。

  争论发生后,京东、腾讯、美团等公司先后为顺丰站台,而圆通、韵达等快递则发声应援菜鸟。通达系在此时“站队”阿里,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有约70%的快递单量来自于菜鸟及阿里电商平台。2018年,通达系全面退出了丰巢。

  因此,“新仇旧怨”一箩筐,顺丰的敌人越来越多,最可怕的大概是,他们开始“抱团儿”发展了。

  2014年7月,王卫曾在股东大会上谈及竞争,他说道,顺丰最大的竞争对手肯定不是来自同行,而是跨界企业。这个跨界对手有几个特征:一是技术性很强;二是能掌握整个行业上游;三是拥有大数据。

  此番描述含蓄而隐晦,但倒也不难猜,一个是阿里的菜鸟,一个是京东物流

  诚然,除阿里系外,顺丰还面临着来自京东物流的巨大竞争压力。双方之争,可谓强强之争,刘强东曾公开表示过,能在未来立足国内的物流可能只有京东和顺丰。

  如今,伴随着阿里系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物流版图,物流行业的格局也渐渐明朗起来:京东物流、阿里系菜鸟网络、顺丰,已然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王卫、马云、刘强东这三个实力强劲的男人,必将有一役。

  已到中年,“身形”渐见乏力的顺丰又将如何应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