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有道理的。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春捂”,怎么捂?捂哪里?捂多久?这是很有讲究的。并不是“多穿衣服”那么简单。 春捂好处多,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也有利于抵御风寒,更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初春很多人易患感冒、气管炎和关节炎等疾病,做好春捂措施,可以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 春捂并不是捂整个春季,一般情况下,气温开始回升,要坚持捂7天左右,体弱多病或高龄老人则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完全适应。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不适应而受寒,从而诱发疾病。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孙思邈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春季主要捂住下面四个关键位置: 1.手腕 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2.腰眼 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按摩腰部肾俞穴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 3.小腿 很多老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4.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春捂秋冻,聚着中国5000年的中医智慧。春季捂一捂,身体整体抵抗力都会好很多,灸哥祝大家健康长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