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蔚:《文姬图》(曼殊名画四十三)

 昵称16627923 2019-03-12

《文姬图》,载《苏曼殊全集》(四)(1928年12月10日)。

画跋:“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静婉曼殊题画寄刘三。”静婉,即黄侃

文姬末女诗人,姓,名(yǎn炎),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末大乱,为南匈奴胡兵所掳,归其左贤王,居匈奴12年,生育二子。曹操蔡邕无后,以金璧赎归,再嫁董祀。有《悲愤诗》五言及骚体各一首。琴曲歌词《胡笳十八拍》相传亦为她所作。代表作——五言《悲愤诗》,感伤离乱,追怀身世,融叙事与抒情于一炉,弥漫着强烈的“悲愤”意绪,可谓字字血泪,声声传情。

曼殊日本关系特殊:一方面,他的母亲系日本人,亲友为人者不少,

他经常回日本省亲。另一方面,当时日本又一再侵略中国,1894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接着日本参加八国联军,对我国进行侵略;又与沙俄开战,争夺我国东北。这又引起曼殊的无限愤恨。蔡文姬的情状,因而引起他的共鸣。对蔡文姬来说,一方面,匈奴是中原地区的入侵者、破坏者,她恨匈奴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自己的亲人子女又在匈奴,感情割不断。两人的这种两难处境,极其相似。画面上掩面饮泣的文姬,简直就是作者悲伤的身影。他以此图寄刘三,是因为刘三最能了解他、体贴他。而得不到家庭温暖的他,是极其需要家庭之外的友情的支持,极其需要使自己的感情能够有所寄托的。

此图作于1909年。是年5月20日,他将此画托邓秋枚转交刘三,谦虚地说:此图“随意得之,非敢言画。”而刘三则认为画“殊精妙”。当时,曼殊日本东京梵学会担任翻译,心情郁闷,致信刘三:“现待梵学会觅得代人,曼殊自称)即移住海边,专习吹箫,是亦无俚之极,预备将来乞食地步耳。”刘三为赋六言诗三首以报。其一云:“白首天山苏武,红泪洛水文姬。喜汝玉关生入,将焉置此胡儿。(均生子。)”其二云:“东瀛吹箫乞者,笠子压到眉梢。记得临觞呜咽,忽忽三日魂销。(前在东京,见一吹箫乞者,忽有所触,泪不可止,此事至今未忘。曼殊近住海滨习箫,谓预备将来乞食地步。)”

《东方杂志》二十五卷二十号刊载过曼殊此画,诗人二云见了,写了一首诗:“曼殊绘画世不多,往见所作皆头陀;何时写此娟娟女,冰绡掩面泣秋河。断肠孤雁叫南云,水远山遥月下闻。岂将此女比身世 ,我欲跪吻银罗裙。沈吟再读三太息,曼殊天才真无敌。惜乎我辈生太迟,不见曼殊见遗迹。”——他也看出了曼殊是“将此女比身世”的。



(原载李蔚《曼殊妙跡百帧》100-101页,北京远东联合国际拍卖公司201810月出品,非卖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