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味 · 道(完结篇):茶馔之别

 空山茶话 2021-07-23

表述指导    王心丽老师

语      音    空  山

终于,还是说回了茶……

这本是计划之内,但在你看来这可能更像是个阴谋,——唉,无所谓啦。

最后要跟你讲的,正是这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人们多少还是会习惯在美食中去获取能量,但真没人会想要通过喝茶来补充能量,甚至解渴的功用也变得不那么高级了。

菜肴追求的是色、香、味、意、形,这茶却只追求色、香、味,甚至连“色”都可以忽略,只追求个香、味,更有甚者连“香”都可舍弃,单单追求那口茶汤中的味道……

对,味是讲道的。茶之味,更抽象,更形而上,更近于道。

菜品的味道是确定的,而茶的味道则是随着时间在变的。

同时,茶之变还体现在这一道茶的整个过程中。一道菜呈上,意味着制作过程的结束,进食过程的开始。从头至尾,其味已定,充其量从热吃到凉。而茶则不同,每一水的滋味变化,都是在出水、分杯、品饮的程式中被逐一呈现的,而且这还是一个泡与品的实时交互过程。

再看茶与馔的共通之处:其一,一道好菜、一口好茶,咀嚼之下,品咂之中,滋味都会有微妙的变化;其二,则是下咽落喉,皆有余味久久萦绕于口中,此乃韵也,茶馔无别。

之所以说茶更抽象,是因为一口菜就能对应出是哪种特定食材的味道。而茶不是,它带给你的却是一种综合了一泡茶中芽、叶、梗及其工艺、仓储等所有相关信息的,既饱满而又抽象的味觉体验。而汤感中的不可描述部分还会激发出你的意境之感,——对,意境之感。

汤感中的不可描述部分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基调,甚至有可能是几种情绪基调的复合,很难被具体定义,——但却可以被真切地感知。汤感中的这种情绪传递出来并被感知到后,人的“完型本能(即把残缺对象或抽象描述脑补完整的本能倾向)”会在你的过往经历或想象中挑出某些与该情绪基调契合的场景并使之重新鲜活,成为了一个当下被真切经验着的具体意境。但这个意境只属于你自己,而无法与他人充分分享,——这种体验具有典型的内向性与排他性

所以只能说一道好茶的体验,是既饱满而又抽象,自然也是形而上的。

当某款茶中的那种情绪基调在某个时刻恰好满足了你精神上的某种缺失,于是便瞬间豁然开朗,油然而生顿悟之感。经历过这种体验,说其近乎于道,也并不为过。

最后,再来看看这开汤与烹饪的过程。

烹饪过程为彰显人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厨人们极尽繁复创新之能事,结果自然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开汤则是在追求呈现茶之本味的最佳汤感表现。大道至简,也只有通过最简洁的器具与流程方能得以最佳的呈现。就如书法中的那支毛笔,羲之挥毫便是羲之书风,献之落墨便是献之神韵。开汤当如是。

只通过茶与水的相互作用,便要呈现出其各自的风情万种,加不得佐料,用不得高汤,更不能提前腌制。可见,开汤之难,尤甚……


——————————

回顾“味 · 道”系列,诸位看得定是酣畅,真如美食入口,香茗在喉。但恕我直言,文字、语言之于味觉感知的表达,只能十之一、二,自古难全,不失为一种遗憾。

味道,既然是成就于味蕾之上,那就用你的嘴巴去吃到那口对的食物,去喝到那口对的茶汤,去经历那一次对的体验吧。

此外,断无他法……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