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峰拾翠—龙泉青瓷收藏展”2019年嘉兴博物馆百件龙泉青瓷齐聚

 天宇楼33 2019-03-13

一部中国陶瓷史

半部在浙江

一部浙江陶瓷史

半部在龙泉

——中国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


展览时间:2019年3月28日至4月21日

展览地点:嘉兴博物馆三楼禾缘展厅

主办单位:嘉兴博物馆、嘉兴收藏行业协会

协办单位:问松山房、嘉兴市新溪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上海古玩元素网

1
嘉兴博物馆

0
1
前言

在整个中国陶瓷历史中,有一种青瓷不以华丽繁复的纹饰为炫耀,而以釉质莹润凝厚,色泽如玉似翠见长,追求一种含蓄内敛的自然之美。其窑火延续千年,粉青梅子青釉色无论是釉色还是釉质,都为青瓷的巅峰之作,一直为世人尤其是文人雅士所追逐赏识,这就是龙泉青瓷。

龙泉,地处浙西瓯江上游龙泉溪畔,境内山岭连绵,河水湍急,森林茂密,瓷土资源极为丰富,制瓷所需的土料和燃料充足,同时又是瓯江的主要发源地,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又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便利的物流渠道。“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龙泉窑以瓯江上游龙泉溪为轴线,窑址主要分布在龙泉溪的两岸,龙泉境内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达500多处,史称龙泉窑。龙泉窑始烧于三国两晋时期,结束于清代,延绵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驰名中外,影响十分深远。

本次展览选取4位民间藏家收藏的100件龙泉窑青瓷,历经千度火焰,成就大自然里最具生命力的青色,以其青翠之色、端庄之形、朴素之饰,彰显出自然的素静之美。将带您穿过千年的历史迷雾,去探寻那一抹珍贵的美。

0
2
龙泉窑的兴起

龙泉窑的兴起与浙江瓷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越窑、瓯窑、婺州窑正处在发展的时期,龙泉窑受这些瓷窑的影响开始烧造。龙泉窑生产中心在龙泉县,位于浙南山区,有着瓷业生产所必须具备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对窑址的考古调査表明,这一时期烧造的地点少,范围小,主要集中在龙泉的金村和庆元、上垟一带。金村窑址出土器物的种类以及胎质、釉色上,表现出胎白淡釉的特点,装饰手法为当时盛行的纤细刻划花,器物的种类有碗、小盘、执壶、盏、罐等生活用具以及随葬用的谷仓罐、五管瓶等。

北宋  刻花花口杯  

口径 8cm  

陈志明 / 藏

直口呈花瓣形,薄胎弧腹,喇叭形圈足。器身随杯口形出筋,是为仿金银器之造型。外壁刻划数组花卉纹,花朵呈盛开状,刀工熟练,线条舒朗且清晰。青釉中闪月白色,恬淡幽静。

0
3
北宋

北宋中期的龙泉窑胎釉和装饰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装饰技法主要为刻划,这种基本纹样连续旋转,内填以篦纹的水波状刻划纹,不仅在碗内大量地出现,而且也出现在当时的瓶、壶等器物上。印花的技法在唐代越窑中有零星出现,同时代的北方耀州窑和临汝窑都大量采用印花的技法,龙泉这件印花四棱瓶说明当时龙泉密也采用印花这种装饰技法。北宋中期这一时代表现的题材和纹样,更多是为迎合社会经济发展起来的形势下的最广大民众阶层的审美意趣。

北宋  印花四方瓶

高 17cm  

吴兴东 / 藏

四方体形,平口,细直颈,弧腹,腹下渐收,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面莹润。瓶身四面开光,内饰四季花卉印花装饰,几组花卉与枝叶随意散落,布局疏朗,意境流露于诗画之间,十分惬意。

北宋  刻花盖盒

直径 12cm 

吴兴东 / 藏

形体扁圆,子母口,圈足,上下形制相仿。盖面凸起平台,上刻满盛开花朵,线条清晰,刀工流畅。盖边缘辅以跳刀工艺一周。盒外壁素面,凸凹线条之间积釉处青色深浅分明,可见层次。

0
4
南宋

南宋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龙泉窑是在前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产品质量精美,窑业规模巨大,创烧的粉青、梅子青品种集古代青瓷烧制技艺之大成,抒写了浙江古代瓷业最辉煌的篇章,将中国的青瓷艺术推向了巅峰。随着龙泉窑制瓷水平的提高,不再仅仅只是烧造日常生活用具,陈设品类器物大大增多,以此满足社会各阶层所需,许多器物类型更是根据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新创烧的,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造型仿古的器物群。有宋一代,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对考据收藏的热衷,“博古”成为一种风雅的社会时尚,许多器物以古代青铜器和玉器为模仿对象。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中厚釉出现,使产品发生了质的改变,将玉的质感与中国传统青铜礼器的造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充满了古朴典雅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南宋  摩羯鱼耳瓶

高 16cm

陈志明 / 藏

摩羯鱼纹随佛经由印度传入,是一种外来纹饰。其龙首鱼身之形象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此形象取自古代传统文化中“鲤鱼跳龙门”,即“鱼化龙”的典故,是人们对“金榜题名”、“登科取仕”等美好愿望的寄托。

盘口,直颈,折肩,直腹,卧足。颈部两侧对称捏塑摩羯鱼纹耳。通体施青釉,釉面光素,釉色如凝脂一般。该瓶器型规整,棱角分明。摩羯鱼呈“S”形,气韵生动。

南宋  出戟尊  

高 20cm  

陈志明 / 藏

喇叭口,长颈,腹部有束腰,底部外撇,圈足。颈部、束腰、底足处各出戟四道且平分器身。器内外均施青釉。出戟上下贯穿,左右相辅,排列有序,呈端庄隆重之气象。器形源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历代瓷窑均有烧制。此尊造型古朴,釉色匀净淡雅,釉质滋润柔和,作为精美的陈设器备受宋代上层社会推崇。

南宋 葵口杯  

口径 9.5cm  

吴兴东 / 藏

花瓣形敞口,杯体亦呈花瓣形,弧腹,小圈足。通体梅子青釉,釉面开片自然洒脱。这种造型仿金银器而制,精致细巧,釉质温润。

0
5
元代

元代,随着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龙泉青瓷的产地进一步扩大,窑址遍布瓯江两岸,逐新形成了一个以龙泉为中心,范围广大的瓷窑体系一一龙泉窑系,除周边的庆元、云和、遂昌、松阳、丽水、武义、永嘉、泰顺、文成诸县市外,还影响至福建、江西、广东等邻省,其分布范围之广,产量之大,成为“瓷窑之巨擘”。而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元代龙泉窑烧制的器物种类丰富多样,装饰技法达到中国瓷器装饰的高峰,除了传统的刻花、贴花、印花等技法,还创造出了露胎、点彩等技法。

元代  镂空缠枝牡丹纹套瓶

高 27cm  

陈志明 / 藏

小敞口,长束颈,溜肩,鼓腹,圈足。颈部剔刻蕉叶纹、回纹、忍冬纹;肩部饰如意垂云纹,辅以花卉;腹部以镂空工艺饰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纹,镂雕工巧,光影剔透。腹部近底部刻变体莲瓣纹一周,足墙浅刻回纹一周装饰带。整器形态挺拔俏丽,庄重素雅。通体覆青釉,莹润沉静,青碧可人。瓶内套一小瓶,与外瓶口部相连,似可转动,后世将此工艺称作“交泰”,寓意“上下一体,天下太平,万事如意。”该瓶形制优雅,纹饰繁密紧凑,集镂雕、刻花、划花等制瓷工艺于一身,使器形、主体花卉、线刻边饰、沉静色调交相辉映。其套瓶之特色工艺有启后之功,为清代官窑“转心瓶”技术的熟奠定了基础。

元代  金钱牡丹纹贴梅折沿盘  

直径 33.5cm  

吴兴东 / 藏

折沿,浅弧腹,圈足。口沿上等距贴塑七朵梅花,内壁一周刻金钱纹,错落有序,刀工娴熟,线条清晰;内底模印牡丹。器身施青釉,釉层厚润,色泽清亮,集贴塑,刻划,模印三种装饰工艺于一体,类似浙博所藏龙泉盘。

0
6
明代

随着龙泉窑的发展,明早期洪武永乐时龙泉与景德镇同为中央朝廷烧制官用青瓷。洪武年间《格古要论》载:“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盛产处器(青瓷)”,供奉皇宫、达宫贵人用的器皿仍由“饶、处(处州龙泉)等府烧造”,产品深受各地欢迎,“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在《明宪宗实录》和《大明会典》中明确记载了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烧制瓷器各有什么用途,特别是龙泉窑,洪武二十六年以后,朝廷为了祭祀,在龙泉烧制了大量的大盘、大碗、大执壶、大玉壶春、大梅瓶作为祭祀用。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大量明早期烧制宫廷用瓷的大量实物资料。

明代  素面三足奁式炉  

口径 11cm  高 6.5cm  

高业皓 / 藏

筒形腹,口沿至底部渐收,浅圈足,底接三矮足。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青翠,釉层厚润,素釉无装饰。

明代  《西厢记》诗文砚屏  

长 14cm  高 14cm  

高业皓 / 藏

方形,带座。顶部镂三个海棠花形孔,正面中心方形开光,内以阳纹书《西厢记》诗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落款以露胎阴文附印章“瑞”字。此诗句为《西厢记》中描写爱情场景的名句,是委婉、美好的情愫表达。古人将砚屏用于砚台旁遮挡风尘、装饰之用,有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 砚屏辨》载:“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元代文人文房中盛用此物。

1本次展览部分藏品鉴

南宋  河滨遗范碗  

口径 15cm  

李家明 / 藏

口呈葵瓣式,深弧壁,圈足。内壁依葵口处筋六道,分碗体为六瓣式,碗心模印“河滨遗范”。外壁光素,胎薄釉净。

南宋 莲瓣杯  

口径 9.2cm  

吴兴东 / 藏

莲花瓣形敞口,杯体亦呈花瓣形,弧腹,圈足精致挺立。通体青釉,釉色粉青,釉质温润,自然洒脱。这种造型仿金银器中花瓣杯而制。

南宋  八方杯 

口径 9.5cm  

高业皓 / 藏

杯呈八方形,直口,折腹,近底渐收,小圈足。内外满釉,釉色清雅滋润,冰裂纹自然,纹脉大小各异,与青色釉面融为一体。

元代  露胎瑞果盘  

直径 16.5cm  

吴兴东 / 藏

菱花形口,折沿,浅腹,近底折角,小圈足。内底呈“品”字形贴塑露胎寿桃、香瓜、石榴各一,四周模印阳纹藤蔓、枝叶、瓜果等辅助饰物,布局疏朗,高低层次分明,错落于四周。沿取自金银器型,瑞果寓意吉祥,有多子多孙、福禄寿三全之意。工匠们巧借胎骨赭红之祥润色调,釉面青绿之生机勃勃表达世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宋  小梅窑鬲式炉  

口径 11.7cm  高 7cm  

陈志明 / 藏

该炉器型古朴,较矮扁,重心低,呈敦厚端庄之态势,仿青铜造型。三足外侧出筋宽厚有力,釉面淡黄色开片疏密有致,粗细线条与青釉浑然天成。

南宋  黑胎鬲式炉  

口径 9cm  高 7cm  

高业皓 / 藏

敞口折沿式,短直颈、扁鼓腹。底部置三足,呈三角形分布。胎体黑灰,施青釉,于黑胎之上呈现岁月沉淀后的庄重沉稳的效果。釉面开片,纹脉细密自然。炉式为典型的早期鬲式,线条古拙,边角浑圆光润。

南宋  龙泉青釉琴炉  

高 6.4cm  

陈志明 / 藏

袋状足或称袋足,陶器的一种足式,常见袋状足多源自陶鬲之器型。此炉在鬲式基础上于口与肩部增加系钮式双耳,兼具装饰与实用性。器型小巧,应为文人雅士所用之琴炉。

元代  龛式观音造像  

高 23cm  

高业皓 / 藏

拱形佛龛,龛顶一轮红日,龛眉贴塑祥云。观音结跏趺坐在莲座上,头戴宝冠,双目微闭,面容庄重高贵。上披双领下垂式袈裟,下着串珠纹裙,纹饰简练。底座两侧分别站立善财童子和龙女,手捧物作侍奉状。龛底中央堆塑海水浪涛,波涛之上雕刻盛开的莲花纹以为座。观音整身均涩胎无釉,呈赭红色,其他装饰部分均满施青釉。

元代  “稳执牛耳”文儒造像砚滴

高 14.7cm  

吴兴东 / 藏

立式。头戴软巾,软脚下垂。五官清秀,神态儒雅,身披宽松官服,右手似执笔、文书之类,右手执牛耳。身后贴塑祥云瑞物装饰。人物衣褶、动作神态在雕刻、堆贴等工艺的雕琢下活灵活现。整器青釉匀称,质地如玉,光润盈透,人物造像这件砚滴是文房中的高级器物。

“执牛耳”原本是一种仪式,后来泛指在某方面居于领导地位之人,也用作”第一”的代名词;该造型亦可以理解为“牛角挂书”,寓意读书进取、步步高升之意,两种理解均可以看作式古人对光明前途的追求。

元代  麒麟童子砚滴  

长 13.5cm  

李家明 / 藏

瑞兽(麒麟)呈卧姿,昂首长啸,双耳竖立,四肢曲藏于身下,身披鳞片。其背上坐一书童,盘腿曲臂,双手似执书卷闲读,神态轻松。整器采用圆雕、贴塑、剔刻等工艺,注重形态比例的把握,讲究人物与瑞兽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整个雕塑生动逼真。工匠巧借瑞兽之口为出水之功用,身形之凹凸为架置之功用,使器物的实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古人以此瑞兽为题材,意在表达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心态。

南宋  青釉条纹壶  

高 8cm  

高业皓 / 藏

平口,丰肩,圆腹,矮圈足,短流,无盖;腹部饰以条纹,乃轮制与手制相结合工艺;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口部一圈绿釉犹如碧玉环佩。

南宋  直颈贯耳瓶  

高 16.5cm  

吴兴东 / 藏

直口,长颈,溜肩,扁鼓腹,圈足。颈部近口沿处两侧对称置两管状耳。内外满釉,釉色青碧深沉,饱含岁月之沧桑,稳重端庄。素面,釉面开片错落有致,与瓶体造型浑然一体,和谐自然。

元代  方耳衔环瓶  

高 17.3cm  

吴兴东 / 藏

敞口,束颈,溜肩,垂腹,鼓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各贴塑一方耳,其上分别穿带环耳,贴于器腹,颈部饰出筋弦纹两道,上下以阴刻数组弦纹辅之。整体造型摹古且不失风雅,丰富却不繁缛,再现古人仿古求新之现象。

元代  吉字瓶  

高 15cm  

高业皓 / 藏

直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颈下部有轮状出沿。内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匀净。净瓶属“军持”的一种。“军持”源自梵语,或称“君迟”、“君持”、“军迟”、“捃稚迦”等,意思是“瓶”,“水瓶”。瓷质军持自五代至清皆有烧制,因其外形像“吉”字,被称为“吉字瓶”。

后记

我自青少年时代就对古代艺术品情有独钟,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六、七年前才开始认真从事收藏。一开始买的很杂,明清时期的瓷器、玉器、竹木牙雕和近现代书画等,林林总总收了不少。直到 2015 年春,嘉兴市收藏家协会的俞星伟会长向我推荐了几件南宋龙泉窑瓷器。其外廊线条至简至洁,曲直之间刚柔相济;釉色雅洁莹澈,耐人寻味。那份安静简单却意境深邃,一扫以往的审美疲劳,仿佛一股清流由内而生。这时我才明白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龙泉青瓷釉色以粉青、梅子青闻名于世。龙泉地区烧制青瓷始于三国两晋,至南宋时到达巅峰,明代中期后逐渐衰落,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一千五百多年。唐陆龟蒙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南宋《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所谓“千峰翠色”,是对龙泉粉青、天青、梅子青釉色的最好诠释;所谓“禁庭制样须索”,则反映出龙泉窑瓷器曾作为贡瓷,备受上层社会推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遗址中与汝窑、官窑一起出土的龙泉大窑瓷片,有些还砤刻宫廷铭文,便是南宋龙泉窑为宫廷烧制瓷器的有力实证。龙泉青瓷在海外也享有盛誉,如在日本被视为“国宝”的八件中国瓷器中,龙泉青瓷就占三件。室町时代足利将军的传家宝南宋龙泉“蚂蝗绊”茶碗,被列入日本“重要文化财”。此外,茧山龙泉堂和天龙寺等处皆藏有龙泉重器,在收藏界闻名遐迩。总之,龙泉青瓷以其窑业历史之久,窑系范围之广,产品釉色之美,历史影响之大,在中国瓷业历史上独树一帜。

2018 年 11 月,龙泉市举办了“世界青瓷大会”,我和上海可文学社的几位朋友前往观摩,并参观了龙泉博物馆和“故宫回家展”,拜访了几个著名青瓷文化传承的工作室和青瓷作坊,受益颇多。这些杰出的工匠和艺术家们,一辈子为传承龙泉青瓷事业做了很多努力,不断尝试改进传统工艺,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累并快乐着。他们为传承龙泉青瓷这项重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作为龙泉青瓷的一名忠实拥趸,我也想为龙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于是与上海两位资深藏家吴兴东和高业皓商议,一起筹备出版这本图录,作为个人收藏的一个阶段总结,同时也是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更好的龙泉藏家涌现出来。

十分感谢嘉兴市文化局的领导,市博物馆葛金根馆长、展览部陈宽主任,为本次“沪嘉民间收藏龙泉青瓷展”提供场地和业务支持。同时,非常感谢复旦大学沈岳明教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谢西营馆员、上海著名收藏家李家明先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感谢著名作家、文人画领军人物朱樵老师、中国美院程宝泓教授、南宋修内司官窑与明代处州龙泉官窑窑址发现者华雨农老师,以及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刘雍先生的热心指点,并感谢出版社林通先生的策划和章铮团队提供的专业摄影。此外,还有其他朋友的关爱和帮助,这里就不一一举列了。

衷心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来欣赏和研究宋瓷。从龙泉青瓷不仅能领略到一种朴素与宁谧之美,也能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与博大。


2019 年 2 月 14 日于嘉兴南湖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