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馆藏瓷器看北宋时期龙泉窑的风格特征

 荣纳堂 2023-09-01 发布于天津
转自 古瓷研习社


     北宋以前的龙泉窑产品,无论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因此,只能归类到越窑范畴,是龙泉生产的越窑器。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尽管生产工艺、胎釉、纹饰等方面仍没有超出越窑的藩篱,但在产品创新方面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就。当时除了烧造一般的日用器皿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外,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独具特色。

北宋早期 龙泉窑执壶
器高18.2cm 口径8.8cm 底径8.4cm 
丽水处州青瓷博物馆藏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中晚期窑址有30余处,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窑,丽水市的石牛等地。中期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制作工艺上,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



北宋 青釉刻划花盂口壶
高22.4、口径9、足径8厘米 
1977年浙江省龙泉市林祥乡秋畈村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墓出土
   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藏

  北宋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北宋早期 龙泉窑淡青釉五管瓶
器高30.8cm 口径7.2cm 底径11.8cm 
丽水处州青瓷博物馆藏

    北宋时期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为这一时期的新产品。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纹饰以刻划花为主,碗、盘类多饰蓖纹、折扇纹,题材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

   刻划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荷花、缠枝牡丹、焦叶纹、莲瓣纹、水波纹、云纹、波涛纹等。在技法上,根据题材的需要有直线、单线、双线、斜线、蓖纹等。此外,为了使器型更加丰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盘筑、粘贴、镂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叶瓶、盘口壶等都采用上述技法。



北宋 青釉刻花盂口盖壶
通高23.5、口径9、足径8.5厘米
藏于浙江省龙泉青瓷博物馆

   北宋早期的龙泉青瓷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这一时期的器物,胎料采用当地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体显得较为厚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较薄,釉色中带黄。
    
    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温粘度较低,易流釉,釉面光泽感强。由于当时窑工们对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还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现泛黄现象,其产地集中在龙泉金村和庆元上垟两县交界处的溪边山坡上。这一时期的龙泉瓷有小块状点式垫烧,带盖器物的盖子则点状垫于盖裙下。



北宋 青釉刻划花双系盘口壶盖壶
通高27.7、足径8.6厘米
现藏于龙泉青瓷博物馆

    由于烧物疏松的特点,加上1000多年的酸性土壤侵蚀,用硬物轻刮就容易粉状脱落,而一般仿品则比较坚硬,脱落也不似粉状。近来有出现疏松垫烧条的仿品,但垫烧条和釉结合部过生硬,去的感觉。鉴定烧工艺时,应同时结合釉、做工全面进分析。


北宋 青釉划花双系盘口盖壶
通高40.1、口径10.6、足径8.5厘米
1976年浙江省龙泉市茶封乡墩头村出土
现藏于龙泉青瓷博物馆

   在烧造工艺上,北宋采用圈垫烧,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产品使用泥圈垫烧,上窑、金村窑均是如此,北宋早中期则采用刮胎泥饼垫烧。



北宋 青釉刻花五管瓶 
通高39.5、口径8.2、足径9.5厘米
1976年浙江省龙泉市茶封乡墩头村出土
现藏于龙泉青瓷博物馆

     北宋中晚期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丽水市的石牛等地,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施石灰釉,其特点高温粘度比较低,容易流釉,釉层薄,釉面有光泽,由于烧窑技术和还原控制不好,使釉色出现泛黄现象。


北宋 青釉刻花五管瓶
高21.6、口径6.4、足径9.5厘米 
浙江省龙泉市查田镇出土
现藏于龙泉青瓷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