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百姓·朱宪民

 盛海泳 2019-03-13

生命之源

从中原走出去的朱宪民,血脉中永远流淌着黄河的基因。

谈到朱宪民,就不得不谈到黄河。这条大河是他的情愫之根。

在生命的历程中,他一次次地回望故乡。用摄影,保持着和故乡土地情脉的联结。

 “黄河自昔为中国患”。 这句《宋史·河渠志》开篇的第一句话,直道出了这条民族母亲河的性格来。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以她特有的方式孕育了她的世代子民。

自巴颜喀拉九曲百转,穿黄土高原,奔腾而泄,“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民族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之地,孕育出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的中原大地,在经历了千年的繁荣与发展,演尽了争战与和平、繁荣与萧条、文明与野蛮、自然和社会的祥和与暴戾等强烈反差与交替的人文叠变之后,古往的中心地位随着族群国家的整体发展,而走向了边缘。这一历程之中的黄河水患且日益随伴。“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由利大于害变为害大于利,缘自历经数千年的开垦。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草原日益减少,水土流失加重,致黄河泥沙量愈来愈多,泥沙的淤积使黄河成为一条高高在上的悬河,决堤频发。史载的“黄河六徒”,即是于宋代前后的6次重大改道。“河为中国患,二千岁矣。”涛涛黄河用频仍的灾患,和苦难,磨砺和锻造出了一个民族的坚韧与不屈。“朱宪民的血脉之河与奔腾的黄河交融相混。他在这种交融之中体悟到了自己的生命之源”(李媚语)

历史渡过

朱宪民的黄河影像与他脚下这片土地,有着一种源自生命的亲和之力,这是来自黄河的胎记。

《1980·黄河渡口》大河上那艘打着补丁、显现着岁月年轮的古老大船上,满载的就是她的子民,人们的装束明确地表征着那个年代,你几乎可以从他们不同的姿态和神情,辨认出各自不同的生活角色,而前方是所有人的向往,头顶上未及散去的黑烟,则显示出大船前行的吃力,如此景象所呈现出的,几乎就是那个时代我们的民族肖像,它令人想到了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河流与人民……历史的渡过……。这只大船,多少年来,也成为我寻迹大河的向征。

1980·黄河渡口 山东

《1980·民以食为天》是朱宪民的另一代表作,作品拍摄于河南林县。人们于户外就餐是中原乡村特有的习俗和景观。摄影家用仰视的角度呈现了对象的尊严感。两个人物形式元素相依相附,特定的时间与地理特征,在人物的传统服饰、背景,以及孩童臂肘下、悬坠着铃铛的细节处得到确定。主体形象的“中国蹲”姿态,劳动者大骨节的粗壮之手,高举着几乎倒扣在脸上、完全遮盖住面孔的那只粗瓷大碗,镜头的定格,在一餐最后这有力的一口……,这个情景的节点,是作品从形式到主题表现张力的核心所在。而身边的孩童那注目的眼神,一定是被这酣畅一口的响声所吸引。这些极富冲击力的视觉信息,在强烈传达着“古往民本食为天!”的同时,耐人寻味的还在于一些细节:画面上的两只碗,不同质地和式样的差别,端碗的手,碗、手间的筷子、动作,以及两者的关系和意味……。这是自古以来,一代一代中原百姓繁衍生存的生动写照。摄影家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对于瞬间的敏感和反应,正是来自他对拍摄对象所怀有的真诚和心灵相通的情怀。

1980·民以食为天  河南林县

在这场具有变革意识的纪实潮流的起兴和发展时段里,朱宪民已经是其时的先行者。这在中国摄影既有的体制里边,他成为最早具有这种自觉意识的纪实摄影家。

1990 深圳

在朱宪民60多年的摄影生涯里,自上个世纪的70年代后期,其影像已在纪实的甦醒中走向了自觉,在那个时间能把目光转向记录,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屈指可数了。业界评论家誉其为“当代中国纪实摄影之先驱”涉证的就是那段历史。由此——他“向着生活”,而且再也没有离开。

深情吟唱

朱宪民被黄河水浸润出影像,所呈现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张面孔似乎都在讲述着一段故事,令人感触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生命力,就在这一片大地之上。流变生活的日常里映现着时代的身影,已逝的风景里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景象的渐逝与流变,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念的更迭,记述着现代与传统、新潮与陈旧夹杂的文化多元。朱宪民镜头里这些带有人的体温的生活日常已经消失,他用这些已经属于过去的瞬间,这些已经被改变的生活,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记忆形态。让人们看到了当代中国最为剧烈的时代变革的步步印迹。

1989 山东

朱宪民是中国当代摄影史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摄影家。他的特殊之处在于,在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摄影家中,少有像他这样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在有意无意之间关注百姓日常生活,并且以朴素、自然、忠实 于生活的态度,记录平民百姓生活的。他是他的同辈人中能够明确而到位地用摄影表达生命根系于情节的人。他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不管他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有着怎样的变化,他仍然在摄影中保持着一种平民姿态并具有鲜明的个人视点。

就像(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所说:

               您有一双发现真理的慧眼。
            “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朱宪民作品收录进全视影像画廊艺术分享项目Sinophoto“中国照片”项目,可点击蓝色链接了解 Sinophoto中国照片  ▏朱宪民作品《中国百姓》

《中国照片》是全视影像画廊联合百位艺术家推出的艺术分享项目,每套精选艺术家8幅作品,限量900套,尺寸42*57cm(非画心尺寸),定价640元

Sinophoto“中国照片”项目合作伙伴(排名不分先后)

瓦库郑州·瓦库成都

惠州·蓝图影像空间

桂林·井田艺术

兰州·观看艺术画廊

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安阳·东顶影像空间

郑州·中摄荣格

深圳·白墙艺术

嘉兴·影上书房

淄博·云志艺术馆

影像无处不在,欢迎更多伙伴的加入


全视影像画廊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中部区域第一家影像类画廊,也是一家专为影像的展览、收藏、制作、销售提供系列服务的专业性机构,05年至今合作过200多位艺术家,签约代理摄影师百余位,大小展览参加过140余次,国际型展会8次,拥有丰富的影像领域的资源和经验,画廊工作室经过爱普生艺术微喷认证以及哈内姆勒认证,整套输出和装裱工艺达到博物馆收藏级别,并帮助博物馆、美术馆、影像机构等建立影像收藏和展览体系,画廊以传播影像文化体现影像价值为目的,旨在为摄影家提供一个展示其思想作品的平台,使其在一个健全的高水准的层次上进行呈现和推广,并在作品的价值表现上得以实现。同时画廊还致力于国际间的交流,推介中国的本土影像文化,体味世界级的经典影像作品,共同建立成熟完善的中国影像市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