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静山《眼针疗法》及眼针图

 我的最爱绕指柔 2019-03-13

彭静山《眼针疗法》及眼针图

彭静山《眼针疗法》及眼针图彭静山《眼针疗法》及眼针图

彭静山《眼针疗法》及眼针图彭静山《眼针疗法》及眼针图彭静山《眼针疗法》及眼针图彭静山《眼针疗法》及眼针图彭静山《眼针疗法》及眼针图

一、眼针的穴位:总名"眼针眶区十三穴"。穴的位置均距眼眶2毫米。找穴时以瞳孔为中心,按钟表的比拟把各分区辨清楚,每个穴占据眶内眶外一定的范畴,找穴要准是首要条件。 

    二、选穴原则:

    1、循经取穴:即取病所属经之经区穴位。

    2、看眼取穴:哪个经区络脉的形状、颜色最明显即取哪一经区穴。

    3、病位取穴:按上、中、下三焦划分的界限,病在哪里即针所属上、中、下哪个区。如头痛项强,不能举臂,胸痛等均针上焦区;胃痛,胀满,胁痛等针中焦区;脐水平以下,小腹,腰臀及下肢,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均针下焦区。

    三、选针:直径0.3毫米0.5寸针为宜。

    四、刺法:

    1、点刺法:在选好的穴位上,一手按住眼睑,病人自然闭眼,在穴区轻轻点刺五次到七次,以不出血为度。

    2、眶内刺法:在眶内紧靠眼眶眼区中心刺入,眶内针刺是无痛的,但要手法熟练,刺入准确。眶内都用直刺,针尖向眼眶方面刺入。进针0.5寸。手法不熟时,切勿轻试。

    3、沿皮横刺法:应用在眶外,在选好的经区,找准经区界限,向应刺的方向沿皮刺入,可刺入真皮达到皮下组织中,不可再深。眶外穴距眼眶边缘2毫米。每区两穴的不可超越界限。

    4、双刺法:不论直刺、横刺、刺入一针之后可在针旁用同一方向再刺入一针,能加强疗效。

    5、表里配合刺法:眶内、外各刺一针。

    6、压穴法:在选好的区穴,用手指压迫,病人感到酸麻为度。

    7、眼区埋针法:王不留、皮内针均可。

    8、电针:不得气的,经用眼针后5分钟还不生效的病人,可在针柄上通电流以加强刺激。

    9、缪刺法:一侧有病,针患侧无效时,可在对侧眼区同名穴针刺之。

    10、配合其它疗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其它各种疗法。

    五、进针法:进针要稳、准、快。一手持针,另一手按住眼睑进针。

    六、手法:快速刺入后,不用提插、捻转、开合任何手法。刺入以后病人感觉有麻酸胀重或温热、清凉等感觉直达病所,是得气的现象。如未得气,可以把针提出1/3改换一个方向再刺入,或用手刮针柄,或用双刺法。有的人怎么也不得气,多针几次,亦可生效。

    七、留针:不宜过久。至少5分钟,最长不可超过15分钟。

    八、起针:右手二指捏住针柄活动几下,缓缓拔出1/2,少停几秒钟再慢慢提出,急用干棉球压迫****片时。

    九、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眼针的功能:止痛消肿,安神定志,理气和血,通经活络。

    效果迅速的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1、中风偏瘫:新中风偏瘫经过抢救已过危险期,针上、下焦区,可以应针而效。但病程过久,数月以至数年,筋骨肌肉均正常者,仍然有效。如果因病久发生肌肉萎缩,骨骼变形,肩肘屈而不伸或伸而不屈,手不能握或握固难开,下肢屈伸不利,内、外翻足,脑软化,脑萎缩者,效果多不理想。 
    初期偏瘫,让病人仰卧伸腿,将患侧屈膝,令足心踏床面,稳固不动者必有效,如果患足踏床面时左右摇摆不定或不能踏床者,均无效或其效甚微。
    2、急性扭伤:针下焦区,效果良好。 
    3、落枕:针双上焦区。 
    4、降血压:针双肝区可调整血压,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5、痛经:针双下焦区。 
    6、遗尿或尿频:下焦区,肝区,肾区。
    7、心律不齐:双心区。 
    8、膈肌痉挛:中焦区。 
    9、胃痉挛:中焦区。 
    10、头痛:上焦区,偏头痛配胆区,后头痛配膀胱区。
其它适应症: 
    1、目赤痛:肝区 
    2、近视:肝区配内睛明。 
    3、眼睑下垂:脾区,上焦区 
    4、针眼:脾区 
    5、电光性眼炎:上焦区,肝区 
    6、鼻炎:上焦区、肺区 
    7、音哑:肺区,上焦区 
    8、喉痛:肺区,上焦区 
    9、舌痛:心区 
    10、牙痛:上焦区,患侧翳风(龋齿不效) 
    11、耳聋、耳鸣:肝区,上焦区 
    12、三叉神经痛:上焦区。第一支痛配瞳子髎;第二支痛配四白;第三支痛配颊车 
    13、面肌痉挛:上焦区,脾区 
    14、面瘫:双上焦区 
    15、项强:双上焦区,膀胱区 
    16、五十肩:双上焦区,大肠区 
    17、上肢不能举:上焦区 
    18、老年慢性气管炎:肺区,咳喘穴(大椎两旁5分,向大椎斜刺5分深,不留针) 
    19、胸痛:上焦区,心区 
    20、背痛:上焦区,膀胱区 
    21、腰痛:下焦区,肾区 
    22、尿路结石腰痛:下焦区,肾区 
    23、腰胁痛:中焦区,肝区 
    24、坐骨神经痛:下焦区,患侧胆区 
    25、胃痛:中焦区,胃区 
    26、胆囊炎:胆区 
    27、胆道蛔虫:肝胆区 
    28、胰腺炎:中焦区,脾区 
    29、呕吐:中焦区,胃区 
    30、拒食症:胃区配四缝 
    31、便溏:大肠区 
    32、痢疾:下焦区,大肠区 
    33、便秘:大肠区,左腹结皮内针 
    34、膝关节痛:下焦区,膝眼 
    35、下肢痿软:下焦区,肾区 
    36、足跟痛:下焦区,胆区 
    37、神经衰弱:上焦区,肾区,心区 
    38、月经不调:下焦区,肝区,肾区 
    39、阳痿:下焦区,大赫

    十、观眼识病法

    人的白睛(球结膜)上可见隐约纵横交错的络脉,正常人的络脉纤细而不明显,尤其是儿童的眼球,如果没有生过大病,则白睛青白洁净,看不出络脉的分布。若是生病以后,或由皮肤通过经络而内传到脏腑,或由脏腑外传到皮肤,不论某一经或几个经受病,都可以从眼白睛上显露出来。经络是通到全身的,十二经直接或间接的都与眼睛有联系。经络在周身其他部位为肉眼所不能见,但球结膜是半透明的,其所分布的络脉一经加深即很容易看到,而且一经出现,其残痕与生长存,就象肺结核愈后钙化点似的永远存在。从而有些病人扒开眼睛即可见几个经脉都有异常的络脉。经总结,归纳出白睛络脉有七种形状和八种颜色。

    (一)络脉的形状
    络脉的出现有七种形状:
    ⑴根部粗大:由白睛边缘处络脉粗大,渐向前则逐渐变细。此种形状多属于顽固性疾病。
    ⑵曲张或怒张:络脉出现曲张,由根部延伸,中间转折曲张,以至于怒张。为病势较重。    
    ⑶延伸:络脉由某一经区传到另一经区,则出现延伸现象。例如左眼肾区向下焦延伸。可以有两种情况,一为由肾病传入下焦;二为此种下焦的疾病(例如腰腿疼痛,生殖、泌尿系统疾病)是由肾经而起,病源在肾。如果络脉虽由肾区向下焦延伸,但其根部络脉较浓,是\说虽传入下焦而肾病未愈。反之如由肾区向下焦延伸,其肾区根部形色俱淡,是说病已传入下焦,但肾经的疾病已渐减轻。其他各经,依此类推。
    ⑷分岔较多:此种现象多出现在眼球上部,眼球下部亦有时出现。说明病势不稳定而容易变化。
    ⑸隆起一条:多属六腑的病。观眼识病,因巩膜与结膜的络脉深浅不同,五脏的病多出现于深层,好像络脉在玻璃板下面。六腑的病多在上层,好像在玻璃板的上面似的。
    ⑹模糊一小片:此种络脉多发生在肝、胆区,肝郁症、胆结石症往往出现之。
    ⑺垂露:写毛笔字讲“悬针”、“垂露”。白睛络脉下端象垂着一颗露水珠似的。如见于胃肠,多属虫积。见于其他经,多属郁症。

    (二)络脉的颜色
    白睛上络脉的色泽,基本是红色,但有浓淡明暗之不同。从这些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病程长短,寒热虚实,预后转归,病情变化,可作为诊断及观察疗效的参考。
    1、鲜红:络脉鲜红,为新发病。属于实热,病势正在发展。
    2、紫红:说明病为热盛。
    3、深红:主于热病而病势加重。
    4、红中带黑:主于热病入里。
    5、红中带黄:为病势减轻的现象。
    6、络脉淡黄:望面色隐隐微黄是胃气旺盛为疾病将愈的面色。白睛上出现络脉颜色淡黄亦为病势将愈的现象。
    7、络脉浅淡:是气血不足,属于虚证或寒证。虚证气血不足,寒证气血凝滞,络脉的颜色浅淡。
    8、络脉暗灰:白睛上络脉暗灰,属于陈旧性病灶,症状早已痊愈,但经络在白睛上的痕迹永不消失,其颜色是暗灰的。然而由暗灰转为淡红是其旧病复发征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