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混一图》明朝人对世界的想象

 思明居士 2019-03-13
《大明混一图》明朝人对世界的想象

《大明混一图》(局部)

文献遗产名称:大明混一图

文献形成年代: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

文献数量:1件

文献保存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大明混一图》成图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绢本彩绘,尺寸达386厘米×456厘米。该图绘制精美,内容丰富。它以明王朝版图为中心,着重描绘了明王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标明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等1000余处。清朝初期,为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将图中所标注的汉字地名用对应的满文译名黄签覆盖,并更名为“大清混一图”。该图是中国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一幅古代世界地图,所绘制的地理范围东至日本,西达西欧和非洲西海岸,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图中标明清疆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名称数百处,是最早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明朝初期绘制出此图,足见当时中华文明的发达程度,对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研究地理学、地图学有着重要意义。

以明朝为中心的世界

在《大明混一图》上可以看到,明朝的行政疆域描绘得十分细致,从当时的各布政使司乃至所属的府、州、县治等均有标注。在满文名签脱落的地方,可以看到原有的明朝地名是用粉红色的长方形名签进行注解的,如在长江中下游,可见“兖州”“永丰县”“宁津县”等汉字。稍有不同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中都”与当时的国都南京“皇都”,相较于其他名签都要突出。

除了行政疆域外,我国重要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在地图上都有所标注。其中,在中国历史与地理上被赋予了重要人文意义的“五岳”更是标注的十分醒目,均用工笔青绿色描绘,绿意盎然。而东北地区的长白山、西北的昆仑山等则是描白涂抹,寓意着这些山峰终年积雪。全国水道纵横,主、支流交错穿插,长江自喜马拉雅山东部流至大海,沿途各支流水系如鄱阳湖、洞庭湖等位置准确,大小分明。而黄河则是用接近于地图底色的黄色线条绘成,从星宿湖发源,在今天的陕甘一带拐弯,形成著名的“几”字图案,进入山东境内后,形成两条主要的水道,再分别汇入大海。

沿着明朝海岸线从东北一路南下,沿海地形与现在相差不大,但有趣的是,半岛和海岛却有了些许变化,原本环抱渤海湾的辽东半岛几乎不见,反而是朝鲜半岛与山东半岛颇为接近,海南岛位置稍显偏西。绕过海南岛,一路向西,可以看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它们的形状虽然都发生了改变,却不影响位置的判断,尤其是阿拉伯半岛两侧的波斯湾与红海,均清晰可见。溯红海北上,将欧、非两大洲分割开来的地中海在地图上却未见踪影,而从陆路便可直接来到欧洲大陆,这里的山形水势也与其他各处无异,绘制规整,笔法流畅。

宋元地图的集成绘制

那么,如此清晰的《大明混一图》,究竟是由谁绘制而成的呢?原来,《大明混一图》是朱元璋下令命人绘制的,而根据明朝的宫廷禁例,凡是皇帝正式颁旨绘制的图册,一般不会注明绘制者的名字。因此,想要寻找此图的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看。

明朝之前,中国与印度洋、波斯湾等地区的国家就有往来,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曾在《诸蕃志》中记载了非洲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国家的情况。元朝航海家汪大渊也曾出洋多年,并写过《岛夷志略》一书,其中也有对非洲地区的相关记载。因此,在朱元璋下旨绘制《大明混一图》时,绘制者应该有着大量可供参考的文字以及地图。

学者们一般认为,《大明混一图》的西方世界部分与明建文帝时期由朝鲜组织绘制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的西方世界部分极为相近,而在后者的题跋中,则有专门记载:“惟(唯)吴门李泽民《声教广被图》,颇为详备;而历代帝王国都沿革,则天台僧清濬《混一疆理图》备载焉。……建文四年(1402)夏,……命检校李荟,更加详校,合为一图。其辽水以东,及本国之图,泽民之图,亦多缺略。今特增广本国地图,而附以日本,勒成新图。”可见,后者主要借鉴了元朝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和清濬的《混一疆理图》。因此,与之类似的《大明混一图》的西方世界部分也很有可能来源于此,毕竟明继元祚,留下了不少元代的地图。此外,《大明混一图》中山东半岛的形状与南宋咸淳年间明州的《舆地图》中所绘极为相近。由此可见,《大明混一图》虽然为明朝初年绘制,却绝不是完全依靠朱元璋派人考察水利地理而成,而是依靠宋元时期丰富的地图资料和人文记载,综合多图绘制而成。

从整幅地图来看,能够看出绘制者的用心,对于最为重要的明朝疆域来说,他们极尽详细地绘制其中的行政区划与地形地貌,对于周边的国家与地区则相对简略。可以说,《大明混一图》是一幅融合了宋、元两朝地图绘制成果的世界地图。

长城哪里去了?

众所周知,长城自战国时期肇建,经秦始皇造筑连接之后,中原地区的各个朝代都将其作为抵御北方敌人的重要屏障。然而,《大明混一图》中的长城去哪了呢?

作为奉旨绘制《大明混一图》的绘图者,必然对全国地形了如指掌,断然不会出现忽略掉贯穿整个明朝北境的长城这种低级错误,但在地图上也确实没有看见长城的踪影,这又是为何呢?对此,专家与学者们众说纷纭,并无一致意见,大体来说有三种:其一,朱元璋雄才大略,以南方起势平定北方,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有的功绩,他一心想要统一中华大地,绝不甘心仅仅停留在长城以南,更想越过长城,追击元朝残余势力,因此,他不愿意在地图上画上长城;其二,长城作为国家防备的重要堡垒,涉及明朝北方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不能轻易画到地图上,暴露军事要塞,万一地图落入敌手,很容易找到长城防御的薄弱之处,长城就形同虚设了;其三,明朝实行的是行政、军事分立政策,不相统属,绘制《大明混一图》当属政事,而长城涉及军事防备,未经允许,是不能擅自画上去的。但是,这些说法都有些站不住脚。首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于逃亡的元朝残余势力,虽然有着继续追击的想法,但更多的是固守现有疆域。何况在绘制《大明混一图》时已是洪武二十二年(1389),那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将领所剩不多,哪里去找为他继续开疆拓土的人呢;其次,长城作为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敌人的屏障,历史相当悠久,元朝统一全国时,对整个长城何处是防御重点,哪里是要塞堡垒,想必也是心中有数,即便是朱元璋有心改变布防,也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后,《明会典》中记载:“郎中、员外郎、主事之职,掌天下地图。”因此,可以肯定长城并非是绘制地图的避讳之一,即便《大明混一图》作为行政区划图,也大可描其形状,避其军事标识,不需要完全省去。

由此可见,长城之所以“缺席”《大明混一图》是另有原因,还有待于后来者再加研究。

对于明朝初年而言,能绘制出如此详尽准确的世界地图,其实是在用另一种形式来证明当时的文明程度。《大明混一图》通过画匠的绘制,彰显出了明朝对于整个世界的想象,也激励着后来者对世界无止境的探索与冒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