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你并不了解海康威视(抄底前必读)

 恒则成167 2019-03-13

一周前,海康发布了2018年三季报,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3.5%,扣非增长11.5%,这份季报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经营层也认为不够理想——毕竟上市以来海康的历年利润增速从未低于过25%

对于增长的放缓,电话会议中也给出了解释,主要有(一)公共安全市场(TO G)方面,原本零星的采购订单均被纳入雪亮工程,审批周期延长,落地速度变慢(对海康的坏处是短期订单少了,但好处是未来赢者通吃);(二)渠道市场方面,在资金链紧张的大环境下,海康主动放弃一部分收入增长,先帮助经销商去库存,结果是二三季度各减少了约10亿营收(该工作已在九月底基本结束);(三)海外方面,贸易摩擦的影响,使得来自美国的订单,以及澳洲欧洲部分亲美国家的订单受到影响,“当前10%的关税对我们的业务影响不太大,还可以承受,但是如果未来增长到20%-30%,肯定会有一个质变”(摘自7月24日公告)。

虽然这一系列的解释非常客观、诚恳,但还是无法消解外界的隐忧。的确,所有人都认可海康是安防领域的佼佼者,不过市场疑虑的核心,是在经历了多年城市安防前端设备的高速普及后,安防市场这块蛋糕到底还能不能变得更大,留给海康的增长空间到底还有多少?

关于这个问题,老章最近做了大量的阅读,对海康“安防巨头”的认知有了极大的转变——我们从总经理胡扬忠接受采访时的一段回答说起。

红色划线的部分,务必反复读三遍!有没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没错,海康的产品服务已经不止局限于客户对于安防的需求,而是逐渐渗透到了客户的业务管理层面。视频就是管理人员的肉眼成像,其中的结构化与非结构数据的提取和分析,对于一体化的业务管理意义重大。我相信,未来只要是城市中的“空间”,都需要基于视频服务的管理解决方案,不论是工业、商业还是个人的“空间”都是如此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比如海康的“云眸”视频巡店解决方案,根据店主的巡店需求定制了非常多的细分功能,给他的管理带来了极大便利,下面是该产品初级版本的介绍视频。

除了视频中的功能之外,“云眸”还可以捕捉到“营业员长时间玩手机”、“营业员擅自离岗”、“地面卫生”、“收银区规范”等实时情况,若有问题及时推送给责任人。

再比如海康的商业综合体解决方案,商业零售区域的摄像头可以采集人流数量、穿行路径等信息,并结合天气情况、节假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产生数字报表。而对于停车库的管理,在用户付停车费时可以实现根据其购物情况自动完成优惠抵扣等。

再再比如海康的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解决方案,可以根据单条道路的重要程度、整个区域各条道路的实时流量,综合计算调整最优化的红绿灯时长,降低城市整体拥堵程度。千万别小看了这一功能,这对于前端摄像头的单点计算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还需要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技术支撑,还好这一切对于海康来说都不是事,“深眸”+AI CLOUD搞定!

海康的细分行业解决方案总共有100多个,老章不再一一详述。不过已经能够明显发现,海康提供的产品服务早已跳脱出狭小的“安防”属性,而是协助政府、企业、个人更加细致地做好城市管理、企业管理、商业体管理、个人空间管理。

这样一来,海康的增长逻辑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此前,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海康的增长空间全部来自于“随着全社会支付能力的提升,带来对于更高级安防需求的不断释放”,因为人命无价,对于安防的需求理论上是无上限的。最近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各车道的路面上均安装了海康的车底反藏匿摄像装置,用于检测车底是否夹带违禁物。这一套设备非常昂贵,单价达到6位数,正是“支付能力提升带动更高级安防需求释放”的典型。

而今天我必须给海康的增长空间再加上一条——基于视频的空间管理,以及更加系统性的全局业务管理。即只要是城市内的空间,都可以成为海康的目标市场,商超、仓库、学校、医院、地铁、家庭……莫不如是。因为所有的空间管理都离不开视频,从前依靠肉眼识别各类结构化的或非结构化的信息,未来都可以被AI算法所获取。

从“看得清”向“看得懂”转变的过程中,管理决策也不再仅仅参考单一维度的数据,而是需要依赖于区域化、系统化的数据支撑,这也增加了未来“赢家通吃”的可能性。举个例子,高速公路的摄像头大多设置于收费站、服务区和隧道内,之前是各地分散式采购,导致型号不一,数据难以协同。但是现在高速公路的卡口导流等管理措施的决策,需要结合整个区域干线的实时流量情况做出,这样统筹性的技术要求已经在当前不少城市的雪亮工程订单中体现。

想通了“增长瓶颈”还很遥远的事实,接下来在行业内分析海康的竞争优势就容易多了,因为海康和我们上篇文章谈的腾讯一样,都具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商誉”。我们拿海康与行业老二大华做一番比较,结果如下图(红色海康,黑色大华):

据此可以发现,海康的“经济商誉”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中电系股东背景,海康的销售费用率比大华低2%-3%,说明大华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够说服客户不去选择国资背景的行业龙头海康,转而青睐大华提供的更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看看毛利率);

(2)优秀的管理体制和研发体系,海康的管理费用率也要显著低于大华,说明海康的管理效率更高,使得每个20万年薪的员工都能发挥出30万的实际作用,这也与一直以来外界对于海康市场化管理的高度评价吻合;

(3)产品层面竞争力更强,还是那句话,要做好产品除了研发没有其他捷径,所以虽然我们没有技术能力做很深入的产品对比,但历年的研发费用足够我们做出判断。

国资的背景、民企的效率、强大的产品力,海康威视可以算作我国芸芸企业中开挂式的存在,以上几大“经济商誉”令海康始终握有牢固的定价权,为超越同行的盈利能力保驾护航。

然而一直到现在,海康威视的股价仍处于弱势调整中,从半年前44.06元的高点已经跌去了接近一半。

老章对于海康的观察持续了很多年,但直到近期才逐渐真正想明白,于是在国庆节后开始逆势买入。当然也是因为持有海康的关系,本文论述的两个主要部分——长长的坡(增长空间还很大的好行业)、厚厚的雪(公司盈利能力强),很可能是乐观主义作祟,如果你读到这里已经心潮澎湃起来,建议你带着批判的眼光重读一遍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