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仙中人赵孟頫

 明远小筑 2019-03-14

赵孟頫(fǔ)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嫡系子孙,宋朝皇室成员之一。生不逢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宋朝灭亡,忽必烈创立元朝的朝代更迭时期。看重气节的宋朝官员视外族入侵当政为一种耻辱而誓死不会效忠,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于大都就义。

为了能更好的统治汉族百姓,忽必烈亲自邀请有名望,有才干,有影响力的宋朝官员,皇室加入元朝政府,予以礼遇以示修好,起到示范作用。起初赵孟頫全力拒绝入朝为官,一心打算归隐山林。而经过旁人劝说,和对生活状况的再三思量,他最终还是顶着巨大压力在元朝为官了。

赵孟頫自画像

忽必烈第一次见到赵孟頫本人,即感叹其为“神仙中人”。可见赵孟頫的气质,神态与众不同,气宇轩昂的样子应该不亚于任何一部修仙剧的男主角。

赵孟頫的才华自不必多说,诗书画印不仅造诣甚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及其深远。他的传世名作不乏其数,去年故宫博物院还以赵孟頫为主题,搞了一次特展。今天挑出两件他的作品进行赏析,局部了解一下赵孟頫。

《定武兰亭十三跋》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这是赵孟頫页在《定武兰亭跋》中写下的一段话。也是书馆老师们经常提起的内容。意思说,写书法要专注于提高用笔的能力,字型美与否也需要下功夫去揣度。结字的审美会根据时代更迭而改变,用笔的方法千百年来未曾变过。

相传赵孟頫年轻的时候就运笔如飞,日书万字,是个远近闻名的大才子。他非常推崇二王(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一次,他向独孤长老借了五字未损版《定武兰亭》拓本,爱不释手,每天拿出来十数次翻看。在旅途中写了13次题跋,还集结装裱成册,充分表达此拓本的珍贵难得,和他对二王书法的喜爱。赵孟頫直到年老六十多岁时还会临写《兰亭序》全篇,可见《兰亭序》对赵孟頫的启发和影响是巨大的,他对笔法的研习也是终生在实践的。

《定武兰亭十三跋》拓本局部

早年还没有找到自己结字特点的时候,赵孟頫写字偏爱宋高宗赵构的风格,并没有脱离出宋朝赵氏家族的遗风。而后来经过不断的摸索,他逐渐发展出了,遒而不媚,美而不俗的样貌,将字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浴马图》

赵孟頫画的动物种类并不多,他最偏爱画马。可能和元朝当政的蒙古人经常在一起的缘故,对马的神态了熟于心,和马有关的生活场景看得太多了。这幅《浴马图》看起来,好像我们现代人洗车的流程。从左至右来看。

step 1. 将马骑至左岸

....

step 2. 将马牵入河中

....

step 3. 在河里洗马

....

step 4. 洗完的马赶至右岸休息

....

这幅画里,马和人的神态都画的栩栩如生,异常生动。不仅复原了当时的场景,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情节隐藏在里面。来看一些细节。

岸上的人边脱衣服边看河里的情况。

不知是谁的白色上衣挂在了后面的树上

....

负责牵马的是位胡人,他穿了双特别的鞋子

....

有匹马在洗澡过程中拉臭臭,被带到一旁去了

....

这个人的腰上别了一把梳理马毛的刷子

....

从这些有趣的细节上,能看出赵孟頫不仅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也能看出他小情趣和小调皮的地方。我想他在构思画面的时候,也已想到观者在看的时候也能会心一笑吧,这也是一种作者与观者之间的交流。让画面生动的地方就是这些细节的体现。

赵孟頫在世时,因为身为宋朝皇室而服务于元朝外族,一直被人诟病“二臣”,背负骂名。他一心想有些作为,为国家社稷做些贡献,而在朝中却人微言轻,不被重用。可能对于金石书画的热爱,能排解他心中些许苦闷吧。这是位可爱又有意思的神仙中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