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苏轼 杨雨萌

 寻梦向天歌 2019-03-14

苏东坡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年少时便已名噪京城,试想,你在十几二十岁时能写出一首词或者一篇文章躁动天下吗?恐怕很难。但是,他苏东坡做到了。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几年后,父亲去世,他和苏洵回到家乡三年。当丧期满后,重新回京,此时京城已是一片乌烟瘴气。

王安石的变法遭到苏轼的否定,王安石怒不可遏,说:“苏轼才高,但所学不正。”最终宋神宗听从王安石意见,罢黜了苏轼。这里提到了王安石,便不得不提一提王苏两人的关系。

以前一直认为,他俩就是一对敌人,你看不惯我,那我也看不惯你。但现在看来,他俩呀是互怼一生却又惺惺相惜。

变法的意见不同,两人便生气至极,一甩手:“哼,我不跟你玩了。”苏轼被贬,王安石却又遭到各类大臣的打击,不得不罢官回乡。之后,苏轼因任知州帮助百姓,调回京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接着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元丰元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诬陷,被逮捕入狱,择期问斩,除苏辙外,无人为其辩护,此时,身处江宁的王安石得知此事后,想到国家危难,想到苏轼的才情,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赶至京城,将自己的亲笔书信呈给皇上,为国家保住了一位人才,为后世保住了一位文坛才子。后来苏轼奉命从黄州调往汝州,专门去江宁溜达了一圈,与王安石把酒言欢,通宵达旦的畅快了一番。事实上,他俩只是政见不同罢了,要是没有王安石,苏东坡或许早早地命丧黄泉,哪里有这么多佳作出现。在危难之时,政敌的恨意已全然消失,心中萌生的只是文人相惜的宽谅和仁爱!

刚刚提到了乌台诗案,便有一幅有名的书法作品《寒食帖》。

这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过第三个寒食节有感而发之作。先从字入手,潦草的行书透露出了他的随性,以及看着窗外的乌鸦衔着纸钱飞过阴雨绵绵的天空的悲凉。看“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这句,苏轼的老家是在四川的,海棠是他们那里的原生花。听说海棠花谢了,那心里一个悲呀。蒋勋老师也曾讲过:“苏东坡的“花”,不单单指花,更是指他自己。那把花和泥连接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以前一直把自己当花看,当花你就娇贵,你就不能够下来。”古时的文人向来是傲的,谁能忍受由花变成泥呢。再看“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书法原作中“病起须已白”的病字是很小的,在后面的一个“子”的旁边点了四个点。估计他本来想写的是“何须少年子,病起须已白”吧。从这手稿里便又看出来苏轼的随性。颜真卿也有一片手稿《祭侄文稿》,里面的错字是那一个圈圈圈出来的。这便是他与苏东坡的性格的差异了,一个耿直,一个随性。再看几个字“年”“中”“苇”“纸”,一个字比一个字锋利,一个字比一个字触目惊心,这也可见黄州的凄凉啊。

又从黄州调回朝廷,又因政见不合,自求外调,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常州。

一生做人坦坦荡荡、随性乐观正是我们要去学习的,也是他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篇章。正如有人如是说:正是他那胸襟浩荡而正气凛然的伟大人格,使他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崇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