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临床常用于治疗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 功用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 血痹 分类 温里剂-温经散寒剂 出处 《金匮要略》 歌诀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1] 组成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用量 黄芪9g,桂枝9g,芍药9g,生姜18g,大枣4枚。 本方为治疗素体营卫不足,外受风邪所致血痹的常用方。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肢节疼痛,或汗出恶风,脉微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血痹病舌质紫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治疗产后身痛可重用黄芪、桂枝,下肢痛加独活、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风、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断、狗脊、肉桂等。[3] 重要文献摘要 1、《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4] 2、《金匮要略论注》:“此由全体风湿血相搏,痹其阳气,使之不仁。故以桂枝壮气行阳,芍药和阴,姜、枣以和上焦荣卫,协力驱风,则病原拔,而所入微邪亦为强弩之末矣。此即桂枝汤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阳,故嫌甘草之缓小。若黄芪之强有力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