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佩蓉&林为千:不要把孩子教育成更好的机器人

 wyt老灰兔 2019-03-14
导  读

这篇文章是蒋佩蓉老师和其先生林为千老师(前微软企业AI项目产品总监)对AI时代教育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未来教育的预测,很有前瞻性,分享给大家共同学习。

孩子们面临的人工智能革命
现如今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已无处不在,并且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新闻声称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将会抢走人类的工作,最终统治全世界,相关的电影也不胜枚举。事实上,在我日常的生活中,根本无法不触及这一神奇的先进科技。
清晨我醒来的时候,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关掉苹果手机的闹钟,这得通过面部识别系统确定是我的脸才能够关掉。面部识别是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程式之一,这种技术基于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而构建。
我会让Siri(苹果手机上的智能小助手)根据语音识别系统和自然语音处理系统,告诉我天气情况以及去办公室要花多长时间。这也是人工智能的另一项重要应用,是由谷歌和微软开发的。现在几乎每一台智能手机和带有亚马逊Alexa语音系统的音箱都有这个应用程序。
每当我一边大口吃着早餐,一边看着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时,我不仅能收到阅读分析器生成的总结,还能收到根据我的阅读习惯而推荐的新闻。同样,这种技术还被应用在音乐网站、视频网站,同样还有电子商务网站,比如淘宝、当当;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增加消费或是购买更多的东西。
只要准备开车,我就会用谷歌地图查找到达目的地的最快路线,同时还要避开拥堵路段。地图会用一套精妙的算法来找出最佳路线,缩短实际行驶时间。如果我能开上特斯拉,我一定会用自动驾驶模式把我拉到办公室去,这样,在路上我还能处理一些比较紧急的邮件。这就用上了虚拟机器人司机。
当然也不乏新闻报到称:人工智能或机器人会抢走我们的工作,最终称霸全世界。还有一大批电影描绘了未来某一天,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统治人类的悲惨世界,这种电影多到 我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但是今天,你舍得丢弃智能手机不用,或是在双十一的时候不网购吗?你愿意为了让人而不是机器人制作产品,并为此付出更高成本吗?你不想让医生用最新的人工智能科技来诊断你的健康状况,第一时间发现病症吗?

根据经济论坛最新的“未来的工作报告” (https://www./reports/the-future-of-jobs-report-2018),到了2022年,将会有7千5百万的工作会被自动技术代替。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会净增5800万个就业岗位——这一统计结果与我们读到的许多“坏”消息明显不同。
我们如何预备我们的孩子去面对这场人工智能的革命?
我不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人工智能或机器人会统治世界。悲观言论指出,机器人会变的比人类更人类,而且他们认为这一点在 2017 年已经得到了印证——DeepMind 深度思维公司的 AlphaGo 战胜了中国的围棋大师柯洁。实际上,人工智能和人类相比,仍然很年轻,它只不过是人类的一个创造罢了。人类训练它成为什么模样,它就得是什么模样,它只会执行被人类要求的事情。


比如,为了训练人工智能识别“狗”,科学家需要先输入10万张种类、大小和位置各异的狗的图片,这样,人工智能才可以在网上的任意图像中识别出“狗”。目前,人工智能大多采用这种模型匹配的方式。其实这就是图形比对。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工智能大部分就是这样,教它做什么,它才会做什么,人把它定制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相比之下,人类儿童只要接触过狗的图片、录像,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狗,通常他们在上小学之前就会对狗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当然,当被输入大量数据时,人工智能的学习速度很快,它们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因为按照摩尔定律,其计算能力会呈指数增长。人工智能的确非常擅长做标准化的重复性工作,毕竟,机器人从不累,也从不抱怨,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革命和流水线带来的自动化已经开始了取代一部分人力的进程。

我相信在未来20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同人类并肩作战,帮助和改善我们的生活。它们将在在农业、医疗保健、商业和教育等各个部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承担起人类过去从事的所有危险工作,如高层建筑的消防工作和窗户清洁。


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是在抚养一些很容易被取代的孩子,还是一些无可替代、为即将出现的新工作做好准备的孩子。这些工作要求人具备创造力并且关爱他人——这些都是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轻易取代的工作。我们要装备我们的孩子拥有同理心、创新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与其他人联结共创美好世界的能力。

整个世界都充斥着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不远的将来,因为在教室里、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参与进来,所以学习能够并且必将会因材施教,而不再是标准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将按照自己的进度去学习,从而100%掌握知识。很多课堂都会被颠覆,人类教师在课堂上将能够和每一名学生互动,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和挑战,同时听课和知识的传递这部分内容将会留给学生们,通过回家看教学视频的方式完成。独自在家看视频学习有个优点,就是“讲课”可以暂停、回放,根据学生的需要想重播几次都行。


人工智能的虚拟助手或配置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机器人能够监控整个学习进程,甚至追踪其一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们可以把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以及监督管理的工作交给虚拟助手,这样他们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增强教学技能上,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全球范围内将有越来越多的课堂联结在一起,理解与合作将提升至空前的高度。

 
学习将从一个起点到终点的固化程式蜕变成持续终身的过程。人类教师不会完全被机器人替代,但是会有越来越多重复性高、枯燥的教学任务将被机器人取代。


作为父母,我们未来最大的挑战将会是什么呢?你会很惊讶我的答案。
当我们看到数码设备越来越多地占据孩子们的生活时,作为父母,最大的试炼将是要不要把养育孩子的任务扔给机器人?父母的试炼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人疲于应付工作,为了当前的便利而使用机器人保姆。机器保姆有能力胜任各种事情,从讲故事到辅导家庭作业,再到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和感受。另一方面,父母们觉得机器人比自己强,更能胜任这些工作,从而让机器人取代了自己养育孩子的工作。无论如何,如果我们把养孩子的事交给了机器人,那我们养出来的究竟是哪种人类呢?
人意味着什么?人类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著名作家马德琳·英格曾说过:“选择的能力让我们成为了人”,这一观点与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观点不谋而合,在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他说:“一个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夺走,除了一样:人类的最后一个自由——他可以选择在任何特定情况下的态度和面对生活的方式。”只有人类能够选择与计算几率相反的行动方案。也只有人类,才能在不被命令、没有程序操控的情况下用爱来回报他人。当我们受伤时,机器人也许能够识别情绪,却不能走到我们身边,拥抱我们说:“我也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有过同样的感受,你并不孤单”。只有人类才能鼓励受伤的同伴,共同经历苦难和考验、一起疗愈;只有人类才能在情感上彼此联系;只有人类才有灵魂和精神。
科学家马修·利伯曼在他的《社交天性》一书中写到,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神经结构中最核心的就是使人在社会关系中能相互联系,这种社交需求就和食物、水一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建立关系、培养情感的联结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没有付上时间的代价,去处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艰难过程,那我们和机器人相比就没多大的优势和差别。因此,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与彼此联系,且要比我们这一代人做得更好。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传递生命的过程,是人育人的过程
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或技能的训练吗?
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大家一定记得,我们学习某一学科时,如果被老师的热情所感染,我们通常会喜欢上这门课。并不是因为学科本身变得有趣了,而是因为我们喜欢的人如此热爱它,这使得我们想要对此了解更多。激情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机器人能传递激情吗?还是只能传递信息?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传递生命的过程,是人育人的过程。机器人不能教育人类,因为他们没有生命。只有人类才能教育人类。
把孩子培养成完整的人,而不是更好的机器人
当我们仔细思考了人类所拥有的、机器人永远无法取代的特质时,我们就知道:只有当我们自己充满“人性化”时,我们才能抚育好下一代。如果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建立和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就无法向孩子们展示什么是“人性化”;我们的孩子将来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唯一途径就是——他们卓越的“人性”。
这意味着他们要知道如何去爱和被爱、如何玩耍、如何在探索和学习中找到快乐、如何与他人共情,以及如何为自己作出选择,即使所处境地不利于这种选择。是时候抛弃把孩子教育成更好的机器人这种老方法了。我们需要回归到人性的本质,以及花时间陪伴孩子,跟他们建立亲密关系,把他们培养成完整的人——具有同理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与其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以此来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来源:蒋佩蓉新浪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