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汤临床新用

 369蓝田书院 2019-03-14

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主治伤寒病太阳表虚证。本文作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桂枝汤除了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功效外,还有温中健脾、通阳固表、调和阴阳等作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效果可靠。

顽固性呕吐

患者,男,58岁,2015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餐后呕吐已半年,曾经某医院检查,诊为“浅表性胃炎”,服药期间症状好转,但停药后则反复发作,久治未愈。经人推荐,来桃源县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门诊就诊。

症见:餐后约20 min出现呕吐,呕出为胃内容物,呕后则舒。少则3 d一次,多则每日1次。面色无华,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时有自汗,四肢欠温,腹部时有隐痛,得温则舒,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濡细无力。

参合脉证,辨为中阳不足、胃气上逆之证。方用桂枝汤加味。

处方:白芍、桂枝、法半夏各20 g,炙甘草10 g,吴茱萸6 g,生姜15 g,大枣5枚。每日1剂,分3次温服。

服药7剂后,诸症大减,呕吐消失,仅有恶心干呕。药已中病,守初诊方不变,连服10剂,诸症悉除。停药随访3个月,未见反复。

按语

本例患者属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浊内生,上犯于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脾失健运,土不生金,而致肺气虚弱;肺主皮毛,肺气虚则腠理不密,故见自汗;湿浊上犯于心,故见心悸气短。纳差、便溏、脉象濡细为脾胃虚弱之象。药用桂枝汤加法半夏、吴茱萸,使全方具有通阳固表、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之功效,用于本证,药中病机,故疗效显著。


眩晕

患者,女,38岁,2015年4月6日初诊。

患者发病已近1年,初为头晕目眩,逐日加剧,乃致动则眩晕,恶心呕吐。多医治疗均有好转,但停药则复发,久治未愈。

症见:头晕目眩,起床或睡下时加剧,甚或视物旋转,恶心呕吐。面色白,少气懒言,心悸气短,畏风自汗,喜热饮,腹部有冷感,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缓。询其病史,自诉3年前曾患肾炎,先后服中药数十剂,肾炎已治愈。

辨为脾胃虚弱、心肺气虚之证。方用桂枝汤加味。

处方:白芍、桂枝各20 g,焦白术、制附片(先煎)各15 g,炙甘草10 g,生姜15 g,大枣5枚。每日1剂,分3次温服。

服用5剂后,眩晕减轻,他症亦有好转。守初诊方不变,又服14剂,病告痊愈。停药观察半年,未见反复。

按语

患者曾患肾炎,服中药数十剂,其方药多为清热利湿之剂,久服必损脾胃之阳,而致脾失运化,清浊不分。湿浊上蒙清窍,故见头晕目眩;湿浊上犯于胃,胃失和降,清阳不升,故见恶心呕吐;脾胃虚弱,中阳不足,故见腹部有冷感;脾失运化,土不生金,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故见面色白,少气懒言,畏风自汗。方用桂枝汤加焦白术、制附片,共奏温中健脾、通阳固表、降浊定眩之功效,药中病机,故效如桴鼓。


多寐

患者,女,49岁,2015年3月9日初诊。

患者肢体困倦,嗜睡已年余,曾经某县医院检查,诊为“高血脂、冠心病、胃炎”。服药后有好转,但反复无常,久治未愈。

症见:嗜睡,每日睡眠在12 h以上;身体肥胖,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动则自汗气促,四肢欠温,时有恶风寒,腹满便溏,舌淡苔白润。询其病史,平时体健,喜食肥猪肉及动物内脏。

参合脉证,辨为中阳不足、脾失健运、阴阳失调之证。方用桂枝汤加味。

处方;白芍、桂枝、茯苓各20 g,制附片(先煎)、生姜、炙甘草各15 g,大枣5枚。每日1剂,分3次温服。

服用7剂后,诸症减轻,每日睡眠在12 h之内。药已中病,效不更方,守初诊方连服14剂,诸症尽除,每日睡眠在8 h左右。停药随访半年,尚未反复。

按语

患者平素多食油腻食物,有损脾胃,脾失健运,湿自内生,而致中阳不振。脾主四肢,故见四肢困倦;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故见肢冷恶风,动则自汗;湿浊不化,上蒙清窍,故见嗜睡;中阳不足,故见腹满便溏。方用桂枝汤调和阴阳与营卫,加茯苓健脾化湿,制附片温中散寒。全方共奏温中散寒、健脾化湿、通阳化气、调阴阳、和营卫等功效,用于本证,使清阳上升,湿浊下行,气血调和,而多寐自愈。

桂枝汤被誉为“千古第一方”,是《伤寒杂病论》中极为重要的一首方剂。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伤寒杂病论》它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