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名方【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介绍。黄欢医生;纽约中医论坛

 donnazhixia 2016-10-27

此方是治疗寒热错杂,气血两虚,肝脾不调,土虚木乘的极佳方剂。可广泛应用于内妇科疑难杂症 ---黄欢


原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伤寒论》厥阴病篇 第338条)


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金匮·趺蹶手指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


★★乌梅丸方★★


【组成】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用法】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组方特点】
乌梅丸重用味酸之乌梅,以酸属木味,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也。


温热药共七味,川椒当归温厥阴,细辛则温太阳少阴,干姜附子虽三阴皆温,然干姜偏于太阴,附子偏于少阴,桂枝则是太阳厥阴之药。将欲升发之,必固酸敛之。以乌梅之酸敛,将众多温热药聚于厥阴,帮助厥阴之药真正实现木之生发,阴阳顺接。厥阴之气郁遏必生热,配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人参一为扶正,一为生津止渴。乌梅亦能生津止渴。此方寒温兼施,酸苦辛甘同用。


正如刘渡舟先生所说“其组方特点反映了厥阴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即由厥阴疏泄不利,气机失调,以致寒热格拒上下,阴阳气不相顺接,并进而导致脾胃不和,升降失常。”


【主治证候】
历代不少医家把乌梅丸视作蛔厥专方,现行中医院校方剂学教材亦将乌梅丸列于驱虫剂,言其酸苦辛同用,使“蛔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


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曾提出:“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专剂矣。”继柯氏之后,《医宗金鉴》、章虚谷等皆强调乌梅丸为厥阴正治之主方。因其组方重用乌梅,既能滋肝,又能泄肝,酸与甘合则滋阴,酸与苦合则泄热,是乌梅丸配伍意义的主要方面。


另一方面辛与甘合,能够温阳;辛与苦合,又能通降,所以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木火内炽最为允当。


【病机辨识】
仲景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用药当“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而调之。”


肝主风木,脾胃属土,叶天士语“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如厥阴主症中,心中疼热为肝火横逆犯胃,饥而不欲食为火盛消谷,木不疏土所致。

参考360doc)

★  临床应用

蒲辅周医案

一。腹痛(肠神经官能症)

白某某,男,42岁。上腹疼痛,反复发作,犯病时多在深夜,疼痛极甚,辗转不安,默默不语,呻吟不停,伴有恶心,每次犯病1~2日不能食,起病已7~8年之久,现发病逐渐频繁,每月约发3~4次,曾多次经北京几个医院检查:胃肠、肝胆、胰等皆无异常,诊为肠神经官经症,屡治罔效。


观其形体消瘦,神郁不乐;询其脘腹喜热,四肢欠温;望其舌质偏暗,苔灰微腻,脉沉细弦。先投四逆散合失笑散未效。


思其病久有寒热虚实错杂之势,乃改投乌梅汤:乌梅9克,花椒4.5克,马尾连9克,干姜6克,细辛4·5克,黄柏6克,党参9克,当归6克,肉桂4.5克,制附片6克。药进1剂疼痛遂止,亦能进食,连服1O剂而愈。一年后随访,未再犯病。


按语

蒲老认为,肠神经官能症,轻者多为胆胃不和,可用四逆散加味治之;重者多迁延日久,由气及血,由实见虚,由腑入脏,呈现虚实错杂,气血两伤,肝脾不调,土虚木克,则投乌梅汤屡见奇效。

蒲辅周医案

二。腹泻

王某某,男,47岁。慢性腹泻已3年,常有粘液便,大便日3~5次,常有不消化之物。大便化验有少量白细胞;于某医院乙状结肠镜检查为肠粘膜充血、肥厚;钡餐检查,有慢性胃炎。


近年来腹泻加重,纳呆,腹胀,体重下降1 O余斤。半年来,心悸渐加重,伴有疲乏无力,查心电图为频发性室性早搏,有时呈二联、三联律,服西药及中药活血化瘀之剂未效。脉沉细而结,舌尖边略红,苔灰。


证属久利,肠胃失调,厥气上逆,心包受扰。治宜酸以收之,辛以温之,苦以坚之,拟乌梅汤加味。处方:乌梅3枚,花椒4.5克,黄连6克,干姜4.5克,黄柏6克,细辛3克,党参9克,当归6克,桂枝6克,制附片6克,炙远志4.5克。


服5剂药后,食欲大振,大便次数减少,粘液消失,心悸减轻,睡眠亦见好转。又服7剂,大便已成形,每El 1次,复查心电图亦转正常。随访2年余,未再犯病。


按语:

《伤寒论》之厥阴病提纲第32 6条云:“……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似可理解为厥阴心包之为病。又第338条谓:乌梅丸“又主久痢”。本例用乌梅汤治愈慢性腹泻,心悸亦渐消失。可见《伤寒论》之六经辨证虽主要言外感热病,然其论脏腑病之理法方药规律,杂病亦可借鉴。

蒲辅周医案

三。抑郁(癔病)

任某某,女,37岁。与爱人分居两地,老人、小儿多病,家事冗繁,以致情志抑郁。近两天来,头痛,恶心不食,昼夜不能眠,神呆,有时闭眼不动,呼之不应,有时哭笑无常,忧郁自语,四肢抽搐。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癔病”,服镇静药等尚未见效。脉沉弦涩,舌略暗,苔薄黄。病由肝失条达,气血不和,厥气上冲,乱其神识。治宜泄肝宁神,调和气血,拟乌梅汤加减。


处方:乌梅9克,花椒4.5克,干姜4.5克,黄连6克,细辛3克,黄柏9克,制附片4.5克,肉桂3克,党参3克,当归6克。共服4剂,神态恢复正常,隔4月后又犯病,发病较轻,再用乌梅汤治疗而愈。观察2年,一直未再犯病。


按语:

癔病多为七情内伤所致,若伤及厥阴心包与肝,呈现虚实寒热错杂,气血阴阳失调者,可用乌梅汤扶正泄肝,和血宁神。

蒲辅周医案

四。痛经

董某某,女,41岁。痛经1O年,月经干净后1O天左右,即开始阴道、少腹牵拉样疼痛难忍,直到行经方渐缓解消失。然行经不利,有血块,少腹疼痛较甚,伴有嗳气,矢气,大便溏,心烦,失眠,恶热喜凉,精神困倦。近年来渐加重,曾服活血化瘀、疏肝解郁之剂亦未见效应。脉右沉细无力,左弦细,舌质稍暗,苔薄白。


证属厥阴为病,寒热错杂,肝脾失调,气血不和。治宜调肝和脾,兼理气血,拟乌梅汤加味。处方:乌梅1O克,花椒6克,干姜6克,马尾连9克,细辛3克,黄柏6克,制附片4克,当归9克,党参9克,吴茱萸5克,红糖为引,水煎服。服2剂,阴道少腹牵拉疼痛减轻,服5剂而消失,续服7剂,月经来潮时疼痛已微,嗳气便溏有好转,继服乌梅丸调治而愈。


按语:

痛经,凡阴道少腹牵引疼痛者,其病与厥阴关系最为密切。因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据蒲老经验:若肝郁血虚者,选用逍遥散;血虚寒闭者,选用当归四逆汤,用之可效;而对寒热错杂,气血失和者,选用乌梅丸则有较好疗效。

陈忠琳医案

五。闭经(继发性闭经)

何某,女,34岁,1986年10月2日诊。主诉闭经3年。曾多次运用西药及人工周期治疗未效。妇科检查:子宫发育正常,诊为继发性闭经。症见形体瘦,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气短,肢冷,腰膝疫软。舌体瘦、质淡红而干,脉细数。此属肝肾亏损,化源不足。

拟投乌梅丸加减:党参30克,乌梅、干姜、制附片各20克,桂枝、当归各1 2克,鹿角胶(烊化)、细辛、川椒、益智仁、炙甘草各lO克。


上方连服6剂,头晕、心悸等症减轻,睡眠改善。依上方再进l O剂,月汛已至,但色淡、量少。继上方加减调治月余。停药至今'经汛如常 


按语:

继发性闭经因虚而致者,多责之于肝肾,投以乌梅丸治疗,每获良效。

张子辉医案

六。崩漏

乔某某,29岁,1964年1月2 2日初诊。患者于两个月前足月顺产,至今阴道流血,淋漓不断,西医检查子宫复旧良好,注射止血剂无效。近两天出血突然增多,有血块,腹痛较重'阵发性心悸烦乱,脐部跳动,干呕不能食,头晕目眩、手足发凉'面色苍白,胃脘及脐部压痛明显,舌质淡红,苔黄厚,脉象沉滑。辨证属正气虚弱,寒热错杂之候。宜温脏扶正,清热止血。


方用乌梅丸加味:党参1 5克,当归9克,黄柏炭9克,黄连9克,细辛3克'乌梅炭1 5克,姜炭6克,附片3克,桂枝3克,川椒9克,贯众炭9克,仙鹤草1 5克,阿胶9克,生地1 2克,参三七1.5克,水煎服。服药2剂血止,诸症大减。观察5个月,月经正常。


按语

本案为正气虚弱,寒热错杂之候。寒热错杂于内,使冲任不固而崩漏不止。乌梅丸寒热并调,加阿胶、仙鹤草、生地、参三七以养血活血,既有澄源之品,又有塞流之药,亦有复旧之味。标本同治,扶正祛邪,故获佳效。

病例来自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黄欢医生,中医临床大家,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教授,南美锥虫病的研究专家。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77级本科,1985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硕士,来美国后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和医学科研,发表58篇国际性论文。擅于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大法诊治临床疑难杂症。

近期链接:

1.【内外及饮食疗法治疗恶阻滑胎 】黄欢医生,纽约中医论坛

2.【关于肥大细胞与经穴现象的“宋氏理论及研究方向】- 李永明博士;主持:李灿辉博士。 纽约中医论坛

3.《颈肩腰腿痛的辨构论治-精确诊断和简化治疗》 主讲:齐伟博士。 主办:美国大纽约中医针灸学会(AAAGNY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