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雨露润襄州

 江柳101 2019-03-14

  通讯员 张孟云 罗玉红 全媒体记者 王世翠

  浩然故里,诗画襄州。这里,曾是孟浩然的“诗与远方”。千年之后,这里也成为普通百姓的“诗与远方”,读书写作不再是文人雅士的专利,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活不只是锅碗瓢盆的交响,还有诗和远方……”3月9日,在襄州区文化馆三楼,文学爱好者挤满了“浩然诗画”工作室。授课老师汪光房情绪高昂,听课学员如痴如醉。“浩然诗画”工作室的“浩然诗话”诗歌公益讲座,每隔一周都会在襄州区文化馆开展一次。

  诗歌为人类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完全打通了想象和现实,引领人类走向美好……刘大白的《邮吻》、公刘的《上海夜歌》、戴望舒的《雨巷》……在“浩然诗话”诗歌公益讲座上,一首首诗歌得到了新的解读。听众对诗歌的作用、诗人的精神境界、诗歌的赏析方式、写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襄州区文旅新局副局长刘东告诉记者,“浩然诗话”诗歌公益讲座是襄州区文化馆“百姓讲座”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该区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政策,免费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公益性展览等文化公益服务活动。

  免费的,也是无价的。“虽说课程完全免费,但是汪老师的课都是原创的,很有新意,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品鉴、写作诗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找到了精神家园。”每期都来听课的学员姜新说。50岁的他,第一次参加活动就被吸引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两年多来,他仅因家事耽误了一节课的时间。除了坚持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做好课后作业,他每次还是第一个赶到教室,做好前期工作。领略了诗歌魅力的他,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还学会了写诗,已在《襄阳文艺》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诗歌。

  酒香不怕巷子深,慕名来参加“浩然诗话”诗歌公益讲座活动的队伍逐渐壮大。为了参加这个活动,襄州区龙王镇柏营村一组的农民周春兰,凌晨五点起床,赶最早一班发往襄阳的客车,再转公交车去文化馆;荆门的简振华,专程来到襄州,还时常带着读大学的女儿;枣阳三中的老师马英,会在每次开课的前一天晚上赶过来……慕名而来的文学爱好者越来越多,“浩然诗话”诗歌公益讲座一座难求,许多人坚持站着听汪老师讲课。“浩然诗话”逐渐成为百姓探讨诗意人生的一个品牌。如今,“浩然诗话”已举办40多期,辅导文学爱好者2000多人次,40多名文学新人通过“浩然诗话”平台成长起来,其中最抢眼的是一批农民诗人,“练摊女诗人”木桃便是其中一位。木桃本名薛贵敏,是东津简坡村的一位单亲妈妈,为了供女儿读书,她骑着三轮车,靠摆摊贴手机膜养家糊口。在农民作家周春兰的引荐下,她来到“浩然诗画”工作室听课,从此一节课不落。她说,越是日子艰难,越需要诗歌的力量给予精神上的支撑。与木桃经历类似的还有退休老干部李德全、峪山镇农民安国华、农民诗人郭遂堂、民营企业家张明胜等,他们因为各种机会与“浩然诗话”诗歌公益讲座结缘,找到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与“浩然诗话”诗歌公益讲座相得益彰的是襄州区文化馆书画部的免费辅导活动。每周五,在襄州区文化馆二楼,年过七旬的襄州著名书法家王邓生义务教书法爱好者们练书法。从不会握笔到挥笔自如,学员们在王邓生老师的辅导下,进步飞快。许多学员脱颖而出,作品在文化馆“一月一星”的展会上展出,赢得了观展者的连连称赞。

  今年,“浩然诗画”工作室将在襄州区文旅新局的支持下,走出文化馆,走进乡镇和村庄,结合乡村振兴和文化小康建设的需要,共办诗歌活动、共建创作基地,让“浩然故里 诗画襄州”的文化气息滋润这里的每一片土地。

  同时,针对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百姓舞台”“百姓摄影展”“道德讲堂”等活动也在区文化馆蓬勃开展。“文化馆不仅提供免费课程、作品展示的平台,还成为大家的精神家园。”襄州区文旅新局局长罗金成说。

  谈诗论道颂古今,翰墨飘香溢四方,襄州沃土上的人们在诗中邂逅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