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神拉伦科学认识论和理性注意郭明哲

 置身于宁静 2019-03-14
摘 要:巴什拉对科学认识论和理性主义的分析是其科学哲学思想的主体,文章从科学认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巴什拉对于认识论中的中断与实在的概念;在理性主义时期分析了理性研究者,并对现象技术进行了批判。同时,巴什拉提出了一种技术反实在论的观点,对科学的人工实现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关键词:巴什拉;科学认识论;科学实在论;科学理性;现象技术
  中图分类号:B0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026-02
  一、巴什拉对科学认识论的分析(1938-1940年)
  1937年巴什拉出版了《现代物理学中的空间经验》,探讨了一般量子论的有关内容,主要是证实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所包含的反实在论的特征,还研究了配位空间等量子论使用的空间概念本质上所包含的数学内容。因为该书论述的内容不够充分,又过于物理化,所以不是科学哲学研究的对象。
  1938年,巴什拉发表了《新科学精神的形成》,集中分析认识论的中断的概念,首先科学需要与我们的常识性经验和信仰断裂开来,因为它把日常的客体置于新的概念之下,并证明它们具有普遍感官感知不曾揭示出来的特性。科学的进步也需要与先前的科学概念断裂开来,先前的科学概念和常识一样也能够成为我们获取科学真理道路上的障碍。因此牛顿力学的观点在20世纪成为了爱因斯坦表达对空间、时间和重力的一个适当解释的主要障碍。与牛顿观点的断裂创造了一个“新的科学精神”,这一新的科学精神不仅包含物理世界的新概念,而且包含科学方法论的新标准,巴什拉对这一论题的论述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观点相似,但是却比库恩对“科学革命”的论述早30多年。①
  巴什拉认为,认识的哲学产生于那个时代的最好的科学,在科学思想中的认识论的断裂需要相应的哲学上的革命。所以他的大部分著作都贡献给了发展新的哲学观点,以代替那些被科学的进步所淘汰的过时了的观点。例如,他用“非笛卡尔的认识论”来形容自己的观点,这一概念的意思与“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意思相近,这一认识论是以笛卡尔的直接经验之给定的基础主义的特权地位的反驳为基础的,当然这一认识论在它对诸范畴的永恒的合法性的否定方面也是“非康德主义”的,而这些范畴事实上是牛顿科学的偶然性的表述。
  1940年巴什拉完成了《否定的哲学》,虽然大多学者将该著作看作是对《新科学精神》的补充论证。但是,在这个文献中他分析了理论转化与科学发展的断裂观点,引起了科学哲学界广泛的关注。巴什拉对断裂和间断性的强调驳斥了布伦士维格把科学视为在本质上是循序渐进的事业的科学观。巴什拉认为科学的进步并不需要连续性,即使在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另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之间有明显的概念和方法论的断裂,进步仍是合理的,因为过去的成就作为案例在后来的理论中被保留了下来。
  二、巴什拉对实在论的分析
  巴什拉与实在论的关系近年来不断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有的学者如Mary Tjiattas,试图从巴什拉对实验技术的分析中,找出一种与哈金的实验实在论类似的观点,还有的认为巴什拉对待实在论的立场与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相类似,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与库恩思想的联系;古廷认为,巴什拉对实在论的批判在事实上是对作为具体现实的理论实体的本体论的优先地位的肯定,这就等于为今天科学分析哲学家所说的“科学实在论”所做的一种辩护;同时,巴什拉所反驳的观点类似反实在论观点,所以巴什拉的观点就接近实在论。而Mcarthur(2002)比较细致的研究了这些观点之后,认为这些观点都是误解,虽然巴什拉与哈金和普特南的观点有些类似但是却有着更多的区别,他在其论文中对巴什拉的超理性主义进行了建构主义的解读。仔细分析可以发现,Tjiattas确实忽视了巴什拉科学哲学中理性主义与超理性主义的区别,而古廷则误解了巴什拉应用理性与现象技术在物理现实中的使用,也就是说古廷只关注与巴什拉早期思想中的理性论,而没有注意与其后期的现象技术的变化。①
  巴什拉把这种实在论的特性描述为“个体感知的多余的富有和抽象思维的系统的贫困”,实在论在这种意义上肯定了通常的感官客体对它视为是根据科学的理论客体所作的抽象阐释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优先地位。当然,巴什拉并没有把这一科学的实在论理解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实在论,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坚持认为我们的认识客体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心灵。他支持一种“理性主义”,不仅强调心灵在构造科学概念时的积极性作用,还强调与感知的含糊相对比下的概念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他还试图避开把世界看做由纯粹思想构成的唯心主义。真理不是心灵创造世界或构成世界的问题,与此相反,它是凭借着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的科学概念的心灵的修正。巴什拉还认为,科学的手段在物质世界的构造中具有中心作用,工具是“物化了的理论”,而且只有在这一范围内下面这个概念才是科学的,即它通过一个现实化的技术接受具体的现实。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了心灵如何构建日常的经验客体,而我们需要一个凭借着工具技术的科学客体来构建的“现象技术”。
  三、巴什拉后期对科学理性主义的分析(1941-1961年)
  巴什拉利用诗和科学的差异构建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世界,但是经过了十年左右对四大元素的诗学分析之后,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科学哲学,由此进入一段科学理性主义的时期。在完成了元素诗学的分析之后,巴什拉重新回到了科学哲学的研究,并相继出版了三部著作——《应用理性主义》(1949)、《当代物理学的理性活动》(1951)和《理性唯物论》(1953),从三本著作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这三本书是以理性主义作为核心进行分析的,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理性主义时期。
  在《应用理性主义》中,巴什拉对从事理性思考的研究者进行了一种心理分析,他的观点与穆勒的心理主义和弗雷格的心理主义都是不同的,因为他没有在个人的心理内容中寻求客观知识的根据,还认为克服心理活动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的影响有困难。在巴什拉自己看来:处于活动状态的非心理主义能够一边消除心理主义,一边继续发展,即为了取消心理主义,就要提出一些心理主义。同时,巴什拉还提出关联唯理论的观点,即认为不存在孤立分散的唯理论,持有相似思想的个体会自然聚集在一起,巴什拉称之为“相关唯理论”,重要的是我们思考,而不是我思考,也正是他与存在主义的分界。
  巴什拉在《现代物理学的理性主义活动》中又对现象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现象学疏远科学思维和科学行动,很少接近在概念上把握的、反思的和技术性的事物,还拒绝工具性意识。所以在本书中他从重新确证现代物理学所具有的现象工程性和人工特性展开议论,对电子、质子、中子、介子等基本粒子的解释理论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分析,还对量子力学中蕴含的哲学意义进行了研究。在本书中,巴什拉与现象学划清了界限。巴什拉认为现代科学性现象是在人们使工具发挥作用的瞬间开始的,现象是工具的现象,工具中有工具的自我思考,这样就证实了技术性媒介在现代科学中的必然性和本质性。其实,由于巴什拉的女儿热衷于研究现象学,不仅翻译了许多现象学著作,还发表了用现象学方法对物理学进行研究的科学哲学著作,受其影响,巴什拉在1957年之后,开始部分的接受现象学。②
  最后,在《理性唯物论》一书中,巴什拉以现代化学为主要依据,集中讨论了关于知识社会性的问题、工程哲学中的人工世界理论以及化学符号的书写问题。巴什拉认为现代化学知识已经脱离了个人,具备了某种社会性,化学知识不仅存在于化学家活跃着的头脑中还存在于图书馆的无数文献中,化学包含着社会性,这一点比较接近波普尔的世界三。同时,巴什拉提出了一种技术反实在论的观点,对科学的人工实现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比如批评超铀元素的人工实现,使不存在的物质得以存在,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工主义。
  参考文献:
  [1][日]金森修.武青艳、包国光译.巴什拉:科学与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巴利诺.巴什拉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3]Gutting,Garry edited. Continental Philosophy of Science[M].Blackwell,2005.
  [4]Tiles,Mary.Bachelard:Science and Objebtiv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5]Tjiattas,Mary.Bachelard and Scientific Realism[J].The philo-
  sophical Forum,22(3),203-210,19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