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210页。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01页。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第147页。
[4] [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上卷,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3页。
[5] [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上卷,王炳文译,第35页。
[6] 参见[德]伽达默尔:《诠释学I、II:真理与方法(修订译本)》,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7] [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伽达默尔选集》,夏镇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24、72页。
[8] [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作者自序”,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2页。
[9] [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46页。
[10] [德]尼采:《哲学与真理:尼采1872—1876年笔记选》,田立年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
第29页。
[11] [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第142、129页。
[12] [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伽达默尔选集》,夏镇平译,第147-148页。
[13] [德]胡塞尔著,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1203页。
[14]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修订本)》,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74、69-70页。
[15] [德]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94、195页。
[16] [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3-54页。
[17] 孙非:《杜夫海纳的〈哲学与美学〉》,《外国美学》第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331页。
[18] [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第8页。
[19] Graham Harman, “Aesthetics as First Philosophy: Levinas and the Non-Human”, Naked Punch 09, Summer / Fall 2007, p.24.
[20] 哈曼使用感叹号表示消失的实在物(Real Object!),以区别于实在物(Real Object)。
[21] Graham Harman, Art and Object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20, pp.8-11; Graham Harman, Object-Oriented Ontology: A New Theory of Everything, London: Penguin Random House, 2017, pp.81-85.
[22] Steven Shaviro, The Universe of Things: On Speculative Realism,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4, p.148.
[23] Michael Munro, Theory is like a Surging Sea, New York: Punctum Books, 2015, pp.46-48, p.51.
[24] [德]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1、33、66、26页。
[25] [德]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第46页。
[26] [德]韦尔施:《超越美学的美学》,高建平等编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76页。
[27] [德]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第7、113-114、32-33页。
[28] [德]韦尔施:《超越美学的美学》,高建平等编译,第99-100、100页。
[29] [德]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第27页。
[30] [德]韦尔施:《超越美学的美学》,高建平等编译,第72、73、101页。
[31]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6页。
[32] [德]海德格尔:《哲学的本质》,熊伟主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