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佩斯64岁了

 公司总裁 2019-03-14

有个故事,说陈佩斯最惨的时候,去种过石榴。

但陈佩斯因此曾经多次求记者,你们得给我辟谣,那北京的山上,它不长石榴啊。

陈佩斯的话剧《戏台》赢得了赞誉。有人说,这是精品,可以传世。

在人们为陈佩斯惋惜的时间里,他只是去追求他想追求的自由。

因为,陈佩斯骨子里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老派的、认真的知识分子。他要的就是“玩意儿”。

十几岁的时候,陈佩斯就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喜剧天赋,他的表演能力强,肢体语言也丰富。

在央视演《吃面条》之前,导演黄一鹤心里忐忑不安。因为对这节目,“没有领导点头,但也没有领导摇头”。

其实,在那之前,小品这个形式,在招聘演员的时候经常使用。不知不觉地,这种专业的考试形式变成了一种表演形式。

陈佩斯喜欢卓别林的《舞台生涯》,主人公由盛到衰,再由衰到盛,最后在巅峰状态离开舞台。观众刚刚从他带来的笑声里恢复,又很快把掌声给了后来的别人。

陈佩斯的每个人物,都是把内心的挣扎表现出来,但观众看着可笑。

只有陈佩斯把这种矛盾的表现认为是悲剧,我心里在哭,但你们觉得可笑。

如果在街上,人们碰到陈佩斯,不会要签名,也不会激动尖叫,而是有天然的亲切,把他当亲人,拽到家里去做客。

有人说,和其他演员不同,陈佩斯有跟底层老百姓站在一起的勇气。

陈佩斯的性格,继承于陈强。1951年,陈强正当红。单位要给他定一级工资,工资最高,后来陈强发现比自己早进团的老演员工资只定了三级。陈强就说老演员拿多少,我就拿多少,我不能超过他们。于是直到退休,他一直拿这份工资,没再涨过一分钱。

陈强说过一句话,对陈佩斯影响很深,“中国老百姓太苦了,我们欠老百姓的太多了。”

父子二人烦透了1980年代流行的伤痕文学,“为什么非要哭呢?”“都在说自己过得多么苦,那老百姓年复一年,几十年,几辈人,辈辈都是这样生活,又当何论?”

陈佩斯固执地恪守着“享受就是犯罪”的传统,物质世界他很少有兴趣。

朱时茂看不过去了:“一双布鞋穿5年,一双袜子能洗了再洗,露趾头了,还能再穿,你不去买,怎么样推动我们商品?”

离开春晚,不是因为版权,是因为已经桎梏住了。

对这种桎梏的压力,朱时茂靠打高尔夫球缓解。陈佩斯在琢磨有没有更新的形式做出尝试,得到的回答都是不行。

“他们随便对我说No,我也对他们说一次No”。

很多人想请陈佩斯去上节目,拍广告,拍电视剧,拍电影,钱都很多,但他就是不去。

《戏台》里有这样的台词:下辈子再也不吃这碗开口饭、你们都是我祖宗、不得说让演什么就演什么呀。还有一句:他呀,就是一外行!他还不是一般的外行!他是血外行!

陈佩斯的社交越来越少,他说他越来越受不了热闹,实在没什么意思,浪费时间,“反正朱时茂他朋友遍天下,他去认识,我只要认识他一个人就够了。”

他没有同伴,也没有对手。

陈佩斯从春晚到电影,从电影到舞台剧,且战且退,但对陈佩斯来说,这后退是另一种进取。

曾经流传一段对话:

——你获过奖吗?

——没有。

——无论小品,或者喜剧、话剧?

——都没有。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