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代小篆的历史由来

 信圣人不如信己 2019-03-14
经过统一规范的秦代篆书称小篆,又称“秦篆”,是当时官方推行的标准字体。关于小篆的产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可见它是李斯等人在先秦的大篆的基础上,吸收并省改六国古文、统颁天下、统一文字的产物。因为“书同文字”的主张是李斯首先提出来的,其作《仓颉篇》作为推行小篆的范本,此外还留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作品传世,历史上多认为小篆为李斯所创,所以又将小篆称作“斯篆”。把殷周以来的大篆简约、整理、统一为小篆,是对汉字自产生以来发展变化的一个总结。经过统一规范后的秦代小篆,结构更严谨,笔画更简洁,字形更匀称,是秦代和汉代前期通行的官方正体文字。但是它的使用范围还是有限的,主要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汉代萧何等人据秦时文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秦书八体”,包括小篆、大篆、隶书、刻符、摹印、署书、殳书和虫书。启功先生认为“八体”中,大篆指先秦文字,小篆是秦文,隶书是当时的俗体,而刻符、摹印、署书、殳书都是小篆在实际中的特殊用字,虫书则是篆书的一种变体,用于装饰。所以,除了秦代留下刻石以外,当时的虎符、诏版上的铭文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秦代小篆的面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