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5日下午,作家孟晖、尚思伽分别携新作《画堂香事》、《太平鬼记》,一起在北京时尚廊书店与读者见面。两书都由南京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在写作上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献、历史写作有关,故两位作者围绕与此相关的话题作了深度对话。 写作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孟晖说,她以前翻阅古诗词,觉得里面的描写真浪漫,真是神采飞扬,常常惊叹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想象,好奇里面写到的物件、事情是作者的想象还是写实的。通过翻阅各种历史文献、研究资料,发现很多东西在古代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诗词将之更加美丽化了而已。从惊叹、好奇、关注并研究细节,到最后有所发现,并付诸笔端,这样的感受很有意思。《画堂香事》就是孟晖痛感中国有丰富的关于香的资料,有长久的熏香习俗,专业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当时专门以此为主题的随笔写作却很少,普及化程度很低。所以孟晖就从与熏香习俗相关的文物实物图片、诗词入手,细诉香草、香料、香露、香熏、香炉、香阁等蕴涵的民俗、文化背景,及其与情、爱间含蓄而清远的关联,以文学性的笔触写了这本小书,做了初步的介绍,希望能以此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古代香文化的瑰丽与辉煌。 历史小说《太平鬼记》的作者尚思伽也从传统典籍中汲取了写作的灵感,主要集中在史记、国语等正史资料,触发点可能就是史书中的一句话、一闪而过的人物,虽然可能就是蜻蜓点水的一笔,却给小说的创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而孟晖等对古代传统文化、其他学者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则为其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时代氛围、情境的参考。对此,孟晖认为尚思伽的写作可谓别开生面,因为很多历史小说是按照已有的史料重新编排一下,内容是史书中已有记载的,太按照史料走了;史料中没有写到的地方有时候大家不会去想,作家书写得也很少。而尚思伽注意到了史书中轻描淡写的部分,甚至是没有书写的那部分,写出来就令人吃惊,原来这些大家很少或从不去想的事情还有这些方面。 历史写作的“历史感”来自何处? 有学者称,《太平鬼记》的历史感把握得很好。何谓历史感?历史写作中的历史感来自何处?曾写作过历史小说《盂兰变》的孟晖觉得,历史感可能就是我们现实的感受,跟处理历史材料的时候,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一种感受。对此,尚思伽认为,在中国谈到历史,往往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对此的理解,孟晖提示的“互动”这个词很有启发性。一方面,孟晖说的是跟着这个镜子走,是不同的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不断地看到镜子的过程,而不是说拿现在的东西,当成一个镜子去照历史,觉得种种现实历史中早已有之;另一方面,这不是一个平面镜子,而是一个多棱镜,需要我们从各个角度围着它、接近它、离开它。既需要把自己投入进去,去感知那个时代,同时又必须带着自己的立场和问题,而不是徒劳地被那些文字和地下挖出的东西淹没掉。这样来形成一种互动,看问题、写作都是如此。 作者也是读者。谈到自己的历史阅读感受,孟晖认为,中国文化成熟得非常早,如果沉下心来读,会发现中国古代的文献当故事来看的话,我们今天所谓现代文化的东西都有,有非常强烈的故事性,有张力、有戏剧性、有悲剧性,人物的复杂和内在的矛盾,等等。问题在于,因为是文言文写作,有大量的留白,时过境迁,以我们今天的经验去体会,很多当时的上下文语境或者是预设的前提我们不太知道了,所以会存在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但是一旦你了解了那些前提和语境,就能强烈地感受到故事的生动和吸引力,阅读古代的东西完全能得到阅读现代西方文学的快感。而早年喜欢阅读西方文学,后来转而爱上阅读中国历史、笔记小说的尚思伽也觉得,古文的典雅和生动,确实要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深刻的体会。 最喜欢的自己的作品? 孟晖的著作出版了很多部,她坦言自己最喜欢的是《贵妃的红汗》。这本书集中了她多年的兴趣,她为此翻阅了很多中国古代化妆品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她有很多的发现;攒资料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强烈的印象,但是归结资料,越归结越发现中国古代化妆品之丰富,就把自己的收获和发现痛痛快快地写了一遍,这是非常愉快的一次经历。 尚思伽说,《太平鬼记》有八个短篇,问周围的朋友最喜欢哪篇,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几乎没有人能说到她自己比较喜欢的那一篇,也就是最后那篇《别史》。主人公的名字是虚构的,人物则是历史上在汉书里提过的一句话,就是有个人诬告司马迁的外孙,主人公是这么一个人。背景是跟《史记》及其收藏流传有关的事情,应该也涉及司马迁。关于司马迁的死,各种说法都有,但是没有定论也不清楚,小说中虚构了司马迁的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