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析 | 冷战结束后的芬兰北极政策研究——基于角色理论的分析

 小兵帅帅2006 2019-03-14

风云大外交

量身打造

让你原创的贴身公众号平台

C‘est la Vie

让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同大外交息息相关

No.0

冷战结束后的芬兰北极政策研究

——基于角色理论的分析

作者:赵婉竹

大外交青年智库助理研究员

湘潭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

作者简介

摘  要:自角色理论被加拿大学者霍尔斯蒂由社会科学研究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以来,已经成为学界进行国际关系分析的一个理论工具。从国际体系分析层面来讲,角色是一个自变量(国家对体系的输入),国家角色是指在一套既定的规范中,国家自身的行为和认知,以及国家在与他者的互动中,他者形成的国家行为的预期。国家角色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国家对外行为。本文尝试借鉴该理论来研究芬兰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北极政策,通过角色理论的视角来透视芬兰北极战略的深层意蕴,梳理自冷战结束以来,芬兰北极政策的变化,并用角色理论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从角色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国不仅是北极地区的利益攸关方,也是芬兰的北极角色相关者。中芬两国也应相互交流与合作,实现在北极地区的协同发展,一起创造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角色理论;芬兰;北极政策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极地区呈现出来环境恶化的局面。目前,北极温度上升的速度超过了南极,也快于全球气温的平均增速。北极冰层快速融化,让北极的战略价值凸显。国际社会对北极的认知观念随之发生显著改变,北极不再是遥远的冰封之地与冷战期间美苏军事对峙的前沿阵地,而是大国竞相角逐战略利益的舞台。

芬兰在北极地区有着重大利益,包括航道利益、能源安全利益和生态安全利益。芬兰的航运业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出口贸易占芬兰经济的很大比重,而这些进出口大部分都是依靠海运实现的。全球变暖造成的北极冰层融化,使开通经过北冰洋连接东亚和西欧地区航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对芬兰经济和贸易产生巨大影响。

此外,芬兰的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相对匮乏,严重依赖外部进口。而北极的能源储藏对于缓解芬兰的能源匮乏,维系能源安全,拓宽芬兰的来源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北极地处高纬度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北极冰盖融化将对全球包括芬兰的生态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北极和南极冰川是地球上两个最大的固体淡水库,如果北极冰川全部融化,地球将进入缺乏淡水的时期。芬兰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北极圈内,其北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将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不论是从芬兰自身环境考虑还是从全球环境变化考虑,北极对于芬兰的环境政策制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基于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对芬兰甚至全球产生的重大影响,笔者认为研究芬兰北极政策不仅对于芬兰具有重大价值,对于其他国家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选取“芬兰北极政策”作为研究对象,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有国内外研究对北极地区权益争夺的由来、争夺的焦点、各方利益的博弈等方面的主题已作了充分的阐述。但从单个国家的角度,梳理其北极政策的发展演变,并对其进行评述的文章相对较少。而且,对于环北极八国的北极政策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这三个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而关于挪威、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北极政策研究只是有所涉猎,对于芬兰的北极政策则尚未展开系统阐述和剖析。通过本选题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学术空白。

二、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

角色概念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H.米德首先从戏剧中借用来的。戏剧中的角色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是演员担当某一特定的角色,扮演这个角色的行为和举止,从而转化为一种客观化的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其二是扮演某一特定角色的演员会消失,但这个角色则会长期存在。人们很早就发现了社会与戏剧舞台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舞台上演出的戏剧正式人类社会的缩影,或者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虽然众多学者(如米德、林顿、戈夫曼、萨宾和默顿等)在建立角色理论的过程中对社会实际生活中进行了概括和抽象,但我们发现整个理论体系完全建立在对社会与舞台、社会行动者与舞台角色进行比附的基础上。后来,人们把角色概念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自角色理论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以来,已经成为学界进行国际关系分析的一个理论工具。

霍尔斯蒂最早将角色理论引入到国家角色对外政策分析中,提出了国家角色的概念。霍尔斯蒂的角色理论认为,在外交分析层面,角色是一个因变量(外交政策的对外输出),而在国际体系分析层面,角色是一个自变量(国家对体系的输入)。

国家的角色表现即政府大致的外交政策行为,它包含关于对其他国家的态度、决定、回应、作用和承诺的模式,站在观察者的角度看,这类模式就是“国家角色”。国家角色是指在一套既定的规范中,国家自身的行为和认知,以及国家在与他者的互动中,他者形成的国家行为的预期。国家角色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国家对外行为。国家的角色表现是与本国政策制定者的国家角色观念紧密相连的。

影响政策制定者的国家角色观念的因素分为两类:一是国家的外部因素,二是国家的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往往发挥决定作用。这些内部因素包括国家的地理区位、国家的资源、能力、社会经济需要、国家的利益需要等。

三、角色理论视角下的芬兰北极政策

芬兰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北极圈内,是名副其实的极地国家。芬兰也是北极理事会的成员国,但并非北冰洋沿岸国。冷战结束至今,芬兰的北极政策经历了三次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内,芬兰政府对本国的角色定位也有所不同。

(一)

冷战结束至2010年:欧盟利益的维护者

冷战结束后,虽然直到2010年前其一直未公开发布北极政策文件,但芬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北极政策的提议反映其早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北极或北方政策。芬兰在1997年提出了北方政策倡议,经欧盟理事会批准,该倡议于1999年正式成为欧盟的北方政策。由此可见芬兰对于冷战后北极地区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以及欧盟北极政策的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此时的芬兰政府并没有将自身定位成一个北极事务的参与者,更多的是欧盟利益的维护者。

欧盟因为政治的、地理的、经济的和科学的因素,与北极地区紧密关联。欧盟的政策与决定所产生的影响将扩大到北极地区,如欧盟的北方发展战略对芬兰是极为重要的。芬兰政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维护欧盟的利益,同时希望可以与欧盟相互倚重,从而使欧盟成为一个保护芬兰的屏障,并且在本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作为欧盟的成员国,芬兰具有在北极问题上与欧盟相互倚重的战略意图。芬兰把欧盟看作是北极地区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利用欧盟的北方战略及其北极之窗计划,推进北极地区特别是北极的欧洲部分的区域合作,借欧盟的集体力量来为之后推行芬兰的北极战略。

(二)

2010年至2013年:北极事务的参与者

促使芬兰政府下定决心出台北极正式战略文件的直接原因是2008年在格陵兰举行的北冰洋沿岸五国外长会议。这次会议后发布了《伊卢利萨特宣言》,该宣言认为,北冰洋沿岸五国在处理北极海域的问题与挑战方面处于独特位置;没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国际法律制度来管理北冰洋。《伊卢利萨特宣言》实际上向国际社会发出了这样的信号:北极事务将主要由这五个北冰洋沿海国自己处理,不需要其他国家或机构过多地插手。这种高度排他性的会议机制安排招致国际社会,包括芬兰、瑞典等北极国家以及广大非北极国家的反对。鉴于此,芬兰政府发布正式战略文件予以回应,表明自身的北极国家身份,宣示自己的北极利益关切和政策立场是必然的选择,将自身定位成一个北极事务理所应当的参与者。

2010年芬兰政府通讯处在芬兰外交部网站发布《芬兰北极战略草案》,简要介绍了芬兰北极战略的有关情况,并以附件的形式发布了芬兰语版的《芬兰的北极战略》。整个报告关注的基本方面设计芬兰对北极专门知识和研究的利用、北极理事会的强化以及欧盟北极政策的发展。该战略报告的重点在芬兰的对外关系方面,讨论了北极地区的安全、环境、经济、基础设施、原住民团体、国际制度等问题,以及欧盟的北极政策。文件主要集中于对对外关系领域的政策目标则包括:通过以条约为准则的国际合作为芬兰在北极地区的活动奠定了基础;致力于与他国在北极事务上的国际合作,这也让芬兰在北极地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

2013年至今:积极的北极行为体

2013年,芬兰政府想利用“北方发展”这一契机重振受到“欧债危机”冲击的芬兰国民经济。加之北极地区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气候变化和航运、自然资源的开发等北极治理问题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芬兰政府决定修改政策。2013年的修订版北极战略则涵盖了更为全面的领域,包括加强芬兰在北极地区的地位、创造北极地区的商业机遇、国际合作等。新战略明确了芬兰在北极地区的角色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芬兰是一个北极国家,芬兰可兼顾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重视北极国际合作,在关于北极的事务方面,芬兰显示出更加积极的态度。2017年芬兰担任北极理事会的轮值主席国,开启了其2017-2019年的任期。芬兰发布了《探寻共同方案:芬兰的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2017-2019)议程》的文件,将环境保护、互联互通、气象合作和教育设定为芬兰任职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期间的优先议程,并且积极推动芬兰在北极地区的科学技术合作。芬兰政府将自身定位成一个积极的行为体和在北极事务中负责任的积极参与者,希望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能以可持续的方式协调北极环境所施加的限制及其所带来的各种商业机遇。

自冷战结束至今,芬兰的北极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发展的一个过程。从2010年正式提出北极战略再到2013年修订战略,内容既有连贯一致、相互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时期的政策要点。冷战结束后,芬兰并没有出台正式的北极政策,而是将发展同欧盟的关系作为外交重点,同时也可反映出作为欧盟的成员国,芬兰具有在北极问题上与欧盟相互倚重的战略意图。2010年,芬兰政府受本国在北极的利益的驱动,明确了在北极事务上的地位,宣示自己政策立场,将自身定位成一个北极事务理所应当的参与者。2013年,芬兰政府将自身定位成一个积极的北极行为体,北极事务中负责任的积极参与者,看重的是北极地区的经济潜力及其可以为芬兰带来的各种商业机遇和北极气候及生态的问题。

笔者认为,芬兰的北极政策改变主要是受内因驱动,这些内因包括芬兰的地理区位、本国的利益需求、国内经济对油气资源的依赖、国家的政治观念等多个因素。维护在北极的国家利益是芬兰出台北极政策的根本动因。芬兰政府的北极政策,直接反映出政府根据国际局势和国家利益对芬兰在北极地区的角色定位。国际形势不断变化,芬兰的国家利益需求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芬兰政府对本国的国家角色定位不同。对本国的角色定位不同,其北极政策也就会不同。

四、结语

中国作为北极地区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以及芬兰的北极角色相关者,首先应该明确自身在北极的角色定位,将科研角色作为中国在北极承担的重要国际角色。中国应继续加强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调查与研究,进一步掌握北极地区的资源、航道、环境等情况,为制定中国的北极战略提供科学支持。北极科学既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现实利益的应用问题。在基础理论方面,我们需要理解北极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中国自然环境变化的作用机制等问题;在应用方面,我们需要逐步搞清北极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环境、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具体影响。因此,北极科学与研究对中国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鉴于芬兰在北极事务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国应积极改善与芬兰的外交关系,两国应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务实合作广泛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芬经贸关系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大幅上升。中国应在与芬兰的角色互动中,不应仅注重经济上的往来,也应该加强政治和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双方的角色相容关系和角色依存关系,实现在北极地区的协同发展,一起创造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中国还要加强同北极国家以及北极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利益的合作途径与方式,扩大和深化合作内容。

编辑 | 风厘紫

制作 | 云裳白


招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