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批又一批师范生,满怀梦想,来到偏僻的山村,走进简陋的教室,以苦为乐,用微弱的光芒照亮着农村孩子的希望,将大好的青春留给了山村,留给了乡村的孩童,让山村走向了文明与进步。 光阴似箭,转眼间这些乡村教师青春不再,教龄相续进入三十年的行列。虽然国家专门为坚守乡村讲台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从国家层面对其“不忘初心”的执着精神给予高度认可。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石和灵魂,国家关爱固然不可缺失,社会也不该袖手旁观,理应付出具体的行动,让这些关爱更有份量,起到鼓励老教师,激励后来者的功效,让乡村大地始终洋溢着“朗朗读书声”。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将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纷纷进城打工谋生,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乡村教师也纷纷“孔雀东南飞”,到城里学校觅高枝,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 对这些加入“流动之列”的乡村教师,他们也当拥有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权利,再者依然战斗在教育的最前沿,因此无需指责;但与坚守者而言,或许少了点责任与担当,让其师德品格打上了微乎其微的折扣。 而这些依然坚守乡村讲台的师者,受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其工作条件差,待遇跟不上,发展空间受限,学习提高机会偏少,交通支出增加,生活质量提高缓慢等,渐成被社会遗忘之群体,有失社会公平与正义。 迈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兴未艾;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则来源于乡村教育,因此发展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招数;要促进乡村教育的持续发展,理应让这些长年坚守在乡村讲台的师者,得到实在的回报,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农村讲坛耕耘奉献。 乡村教师,也当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红利,其坚守与付出,理当得到积极回报。国家为“教龄满三十年的乡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虽然珍贵,却不足以弥补其“坚守与奉献”,政府、社会还需给予更实在的支持。 让“教龄满三十年乡村教师”,免费乘公交、游景点,并非能有效减轻其经济负担,却让社会对乡村教育的关爱“看得见、摸得着”,也体现了社会对其职业与精神尊重,是将尊师重教具体化的表现,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远胜于媒体的“理性宣传”。 尊师重教,重在行动,唯有政府、社会共同给力,不断推出新举措,攻坚克难,不断化解前进过程乡村教师面临的新问题,让关爱更实在,才能稳步营造出“尊师重教”的社会大环境来,让乡村教坛始终活跃着优秀人才的身影。 曾经乡村教育打开了乡村沉睡之门,正推行的乡村振兴更离不开乡村教育崛起,因此,让乡村教师尤其是教龄满三十年的乡村教师,得到更为实在的关爱,理所当然,还望政府、社会尽快将此好建议落实到位。(尚凡) |
|
来自: anzhuor359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