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献国 编辑:寸心 凡在月经前、经期、经后发生明显下腹痛或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与日常生活者,称为痛经。 痛经常呈阵发性下腹部绞痛、胀痛或坠痛,可发展到背部和大腿上部,严重时面色苍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甚至虚脱,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尿频、腹泻、头痛、眩晕等。 中医认为 任主血海,冲主胞胎,脾胃运化正常,气血充盈,则月经如期而致,气血亏虚,胞络失养,则月经不调,痛经。当以健运脾胃,养血通络为治。 中成药外用治痛经 中成药外用可有效治疗痛经,介绍如下。 云南白药类:云南白药粉剂或胶囊剂适量,取出后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填于肚脐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并可时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1换,连续3~5天。或取云南白药酊适量,涂于脐下关元穴、气海穴部位,用手摩擦,当有发热感并传至腹内时,疼痛即止。 麝香风湿油:取本品适量,涂于脐下关元穴、气海穴部位,用手摩擦,当有发热感并传至腹内时,疼痛即止。 速效救心丸:痛经发作时,单纯使用本品即可达到止痛效果,方法是:疼痛发作时,取本品2~4粒舌下含服,再取本品5粒研为细末,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贴关元,气海穴,固定,每日1换,一般用药5~20分钟疼痛可止。 为预防痛经,可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取本品3~5粒研为细末,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贴关元、气海穴,每日1换,至月经来潮后停用,连续使用2~3个月经周期。 中华跌打丸:每于经前3~5天,取本品1~2粒,研为细末,加白酒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5~7天。 七厘散:将本品适量撒在关元穴上,外用香桂活血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3天。可活血通络,祛瘀止痛。 清凉油:取本品适量,外搽肚脐处,每日2~3次,连续2~3天。 复方丹参类:月经来潮前2~3天,取复方丹参片5片,每日3次口服,连续5~7天;或取复方丹参液2~3支,用棉球浸湿后置于肚脐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换,连续5~7天。 或待痛经发作时,取复方丹参滴丸5粒舌下含服,再取本品5粒研为细末,清水适量调匀,置于肚脐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 三七片:取本品3片口服,再取本品适量研为细末,清水适量调匀,置于肚脐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 温尔舒灸疗贴:取本品1贴贴于气海、关元穴处,产品可自行恒温发热(40℃左右)12小时以上,产生长效灸疗作用。每日换药1~2次,连续5~7天。可活血通络,温经止痛。 灸疗治痛经 灸疗有活血散寒,温经止痛之功,对痛经有明显治疗效果,可根据自身情况及特点选用。 1.艾条灸方: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内侧等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每穴艾条灸2~3分钟,每次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5天。 2.附子饼灸方:将附子适量研细,制为饼状,放置于患者疼痛部位,如腹部、腰骶部等,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附子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5天。 3.隔盐灸方: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食盐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1次,至月经结束。 4.隔姜灸方: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天开始,每日1次,至月经来潮,疼痛消失为止。 5.隔盐隔姜灸方: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而后将姜片放置于食盐上,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1次,至月经结束。 6.隔药灸方:取红花、蒲黄、川芎、元胡各等量,择净,研为细末,加黄酒少许制成药饼,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附子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经来出现疼痛开始,每日1次,至月经疼痛消失为止。 7.中成药药酊灸方:云南白药酊,或麝香风湿油,或正红花油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或关元穴、肚脐处,而后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1次,每次约10~30分钟,连续5天。 8.中成药药液灸方:复方丹参液,或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等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或关元穴、肚脐处,而后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1次,每次约10~30分钟,连续5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