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是唐代诗人,虽然在年轻时就有诗名,但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他只能算是一颗很少被人注意的小星。他常被后人谈论到,是因为一次破格录取的科举考试。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的冬天,祖咏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次考试的题目叫《终南望余雪》,按照唐朝进士考试的惯例,举子们要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诗。 考生们都在冥思苦想,祖咏抬起头,雄伟绵延的终南山似乎就在眼前,它离长安城是那么近。此时此刻,他坐在还算温暖的场屋里,想到终南山那还没有融化的积雪,不禁感到一股来自内心的寒冷,而城里城外那些贫寒交迫的百姓又会如何呢?想到这里,他抓起笔,一首诗一挥而就。写完,他就站起来对主考官说:“试官大人,我现在可以出场了吗?” 考官很是惊讶:“这么快就写完了?把你的考卷拿来我看!”祖咏就把他的考卷呈了上去: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考官看了一眼试卷,就更加惊讶了:“噫,你怎么才写了四句?你不知道吗,按规定得写六韵十二句呀!”祖咏向前施了一礼,认真而坚决地说到:“大人所言不差!但小生觉得已经把题目中的意义写完了,再写就是多余的了!”考官听了,细看祖咏的诗作,再三吟咏体味,觉得这首诗含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是一位诗人所应具备的也是极难具备的素质,不由地含笑点了点头。 后来,祖咏凭借这首不合规格的诗考中了进士。他这种敢于冒险打破常规的精神,而主考也能够破格录取人才,在古代都是极为难得的,所以被后人传为美谈。 清代大诗人王士稹把他的这首咏雪诗,和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以及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是咏雪的“最佳”之作。这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意境清幽,能够给人以清新之美,确是优秀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