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很经典的应试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是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7-19

唐朝的科举考试中,一定是会考诗歌,这也就是为什么,诗歌会在唐朝大放异彩,成为了主流文学的原因。也正是唐朝大力推广,才使得诗歌在唐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诞生了无数的大文豪,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读书人想要实现人生理想,那么就一定要参加科举考试,只要通过科举,也就意味着可以做官,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科举考试也是穷人唯一的途径,无数的读书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成名,所以唐朝关于科举考试的故事,那也是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祖咏,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位诗人不太熟悉,其实他也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少年时代他参加科举考试,写下的这首《终南望余雪》,被称为是咏雪名篇,也是最完美的一首应试诗。

据《唐诗纪事》记载,少年时代的祖咏很有才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他去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给出的题目就是《终南望余雪》,还有严格的要求,那就是必须要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这也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还有对于韵律的要求,对于考生来说,只能是按照给出的条件去创作,但是祖咏不走寻常路,写了一首五言绝句。

《终南望余雪 》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写了四句之后,他就不想写了,然后把试卷上交,当时的考官看了连连摇头,认为没有按韵律来写,自然他就名落孙山,尽管祖咏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可是这首诗流传了下来,还收录在了《全唐诗》,成为了咏雪名篇,关于这个故事,那也是为人津津乐道,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考官其实是太讲死理了,明明写得很不错,当时的祖咏也回答,认为写四句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写下去,考官让他重新写,但是他没有,这种独特的个性,也是很让人感动,可见诗人对于作品精益求精,只要认为是满意的作品,他就不愿意再写了。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首诗,整首诗意境唯美,而且写得也是很生动,第一二句便是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把眼前所见之物,用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也就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这个时节大雪纷飞,那飘落到地面上的白雪与天相连,看上去非常的漂亮。

第三四句则是写了雪后的情形,也是进一步地赞美了终南山的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雪后初晴,树梢之间还闪烁着夕阳的余晖,直到傍晚时分,城中还增添了几分寒意。前后两句遥相呼应,也使得这首诗更具有感染力,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写出了不一样的雪景,也使得这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

祖咏也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不过关于他生平没有任何的记载,只有几首诗流传于世,而这首《终南望余雪》,也是他众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整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可是诗人写得很巧妙,把所见所闻,还有所思所想,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也就使得这首诗显得很有特色。尽管诗人没有通过科举考试,也不愿意再写下去,坚持了自我,这一点也是很令人感动,毕竟对于一位考生来说,一定是要按要求创作,可是他认为这首诗已经写得很好了,完全没有必要再进行创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