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违反考试规则,却被破格录取,其诗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的应试诗

 昵称7684759 2020-07-28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让有才能者入朝为官,科举考试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其中赋诗作文是最常使用的考试方式。唐朝作为诗歌的王朝,社会上人人崇尚诗歌,人人热爱诗歌,科举考试的方式自然也就是作诗。

然而在考场上作诗与平常诗人写诗不同,难度大大提高了,因为一般诗人写诗都是即物起兴,有感而发,考场上写诗则是事先固定好了题目,并且还有字数限制,这样对着一张白纸强行写已经规定了主题的诗,通常很难有真情实感,也就不容易写出流传后世的好诗来。

唐朝毕竟是一个相对开明的朝代,科举考试定考题时,也常常会结合现实情况,而不是像清朝那样拿前人文章中的一个句子来作为考题。

虽然如此,唐朝几百年,出的进士一大堆,可是流传下来的应试诗却寥寥无几,而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应试诗更是十八亩地一棵谷——单根独苗,这首应试诗就是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那年冬天的一天,科举考试又要开始了,长安城刚刚下过雪,远处终南山上的积雪隐约可见,主考官临时起意,就以“终南望余雪”为题吧!

要求考生通过观看终南山上的雪景,写一首六韵的五言律诗,也就是六联十二句共六十个字。考生们拿到试题,纷纷冥思苦想,一个个眉头紧缩,只有一个考生似乎有了灵感,他一阵奋笔疾书后,便呈交了试卷。

监考官是个好心人,看到试卷上只有四句诗,分明是个五言绝句,与考试规则明显不符,就笑着劝道:“你写的诗字数不够,还是拿回去再写四句吧!”祖咏根本不听,而是留下“意尽”两个字,便飘然而去。

没想到这首藐视考试规则的诗,却因为写得实在太好,被破格录取,祖咏也成为开元十二年的上榜进士,那么这首诗到底好在哪儿呢?诗云: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第一句好在一个“阴”字。我国古代传统上把山的南面也就是迎着太阳的一面叫作阳面,山的北面称作阴面,终南山在长安城的南边,从诗人所在的考场看去,看到的就是阴岭,“阴”字点明了观望雪景的人所在的方位,自然也就点明了诗题。另外“阴”字还包含有阴冷的意思,符合雪后人们的主观感受。

第二句写山上的积雪,再次点明诗题,尤其是“浮”字用得巧妙,首先写出终南山之高,山顶的积雪高过云端;其次写出终南山之大,山腰的积雪融化后,由于终南山广博雄伟,加上山腰处云雾缭绕,茫茫无际,才显得山顶的残雪如同悬在空中,浮在云上;最后“浮”字还具有动感,表现出在云雾流动的衬托下,山顶的积雪也变得灵动可爱。

第三句“明”字写得好,此时已不是大雪纷飞,昏天暗地,而是雪过天晴,阳光灿烂。终南山距离长安城几十里,平时常有云雾遮蔽视线,根本看不清楚,而现在空气刚刚被大雪洗净,山上的树林历历在目,“林表”写树林的顶端被阳光照亮,表示身处的是夕阳西下的时间,照应了下一句的“暮”字。

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雪景回到了城中。雪过之后,化雪之时,天气更加寒冷,暮色降临,寒意渐浓。

诗人虽未明说,诗句中却包含着对城中寒士衣食无着的担忧之情。景中含情,读来让人感同身受,确实是一首好诗。

正因为唐朝开明的风气,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风度,才没有埋没这首违反了考试规则的诗,只是敢于拿自己的前途命运开玩笑的考生,毕竟是少有的,所以像这样短小精悍的应试诗,就更是难得一见了。

内容来自人民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