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兹有道友询问《老子》,嘱吾解释。吾不敏,本不敢妄解祖经。又思之,《周易》有云“仁者见仁谓之仁,智者见智谓之智”,每人读经典,必有自己的领悟,何须与人求同,拾人牙慧?故涂鸦一番,有何不可?道祖慈悲,当会谅解曲解之唐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掌管天地宇宙运行权柄的“道”,并没有“仁”与“不仁”的差别心,对待万物的态度就像供台上的祭品一样,并不重视,也不轻视,这样才能体现和确保“道”的公平与正义,所以谓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
圣人是按照“道”的规则面对和处理事务,也没有“仁”与“不仁”的差别心,对待天下所有人的态度也象台上的祭品一样,并不重视,也不轻视。这样,才能体现和确保“圣人”的公平与正义,才能保障对国家、社会治理的和谐,才能体现“天道”。《阴符经》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宇宙天地的广漠空间,不是正像一个风箱(鼓风机)一样吗?在风箱的里面虽然是虚空的,但并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在逐渐的蓄积着能量,当能量蓄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将能量释放出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就是一幅太极图。太极图中的“阴”,可以说就是能量的蓄积,是“本质”的体现,是事物的“内”的一面。“阳”,可以说就是能量的释放,是“功能”的体现,是事物的“表”的一面。
总而言之,再多的语言也难以将“道”的智慧说的全备和圆满,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最核心的东西,这就是“道”的智慧中的“处中以制外”,庄子所说的“得乎环中,以应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