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派书院园林的造园特点(一)

 浙派园林 2019-03-15

       在我国古代城市,学宫、府学、县学、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文教建筑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书院更是古代教育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书院或称精舍、书堂、讲舍,是名师宿儒学术研究、弘扬学术、创立学派的场所,对古代教育、人才培养及学术思想的产生和传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汇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反映出千年来建筑、园林、书画、楹联等多方面的艺术,也折射出祭祀、讲学等诸多文化内涵。书院为士人聚居讲习之地,并多由士人参与其园林环境的建设经营。因此,书院在其选址、空间布局及景观意境营造等方面都深刻地体现了士文化的思想特色。

       浙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古代文化教育重地,尤其在两宋时期,理学盛行,浙江地区文教事业蓬勃发展。浙江传统书院作为传统教育发展的历史产物,是非常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其园林环境不仅具有深厚的景观魅力和文化内涵,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诚然有的书院从创建到现在已有数百年甚至千年,并经过数次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早已面目全非,而现在看到的是修建或重建后的面貌,甚至是多次修建或重建后的面貌。但书院在不断修建和重建的过程中,基本保持原址、原貌,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造园风格,因而并不影响对书院园林的研究。

一、书院园林的类型

       现存最早的书院记《陈氏书堂记》称:“稽合同异,别是与非者,地不如人;陶冶气质,渐润心灵者,人不若地”,所以“重人故觅师,重地故择胜”成为建书院的两个最主要条件。

       浙江现存传统书院,或处于风景秀丽的景区之中,或处于乡村纷扰的市井之中,环境多已今非昔比。故本节介绍浙派传统书院园林的类型,主要是依据书院建造时的环境,而非现今的环境。以书院所处的外部环境特征为划分依据,将浙派传统书院园林分为三个类型:山林书院、城市书院、乡村书院。

1.山林书院

       山林藏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的一大特征。宋代著名学者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所题的“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可谓是对山林书院的真实写照。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山林地:“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可以说山林之地是读书清修的最佳之地。古代学者们创办书院,是为求远离世俗、潜心钻研,选择山林环境为址与他们对避世隐居生活的追求不谋而合。因此,历来书院大多建于山林之中,如绍兴蕺山书院、杭州万松书院、永康五峰书院等,书院的文化精神与山林环境氛围能够互相融契、渗透,相得益彰。

2.城市书院

       封建社会后期,书院受官学化影响渐深,出现了由山林逐渐向城镇靠拢的趋势。州、府、县各级设立书院作为官学的补充,多建于府学、县学一旁,近市不喧,书院规制、建筑布局与学宫类似,如兰溪的云山书院;也有一些将书院设在城市中风景较好的地方或城郊来缓解与喧器的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如温州的东山书院、余姚的龙山书院等。城市书院在环境布局和建设上,或缩龙成寸、构筑庭园,或就原有园林改建、别辟幽境,多加以人工的干涉,来创造闹市中的幽静。

3.乡村书院

       乡村书院以社会教育功能为主,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起着传播儒家学术思想和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如永嘉芙蓉书院、诸暨笔峰书院、嵊州鹿门书院。乡村书院受经济以及社会种种因素所限,不可能建造很大规模的或很规整型制的书院,有的还是在“舍宅为院”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它扎根于乡村社会,在环境上追求质朴的乡野风光,书院建筑具有民间地方特色,传统古朴,但在空间布局上又体现书院的规制,布局严谨;书院内栽植花木,清静素雅。同时,乡村书院的兴盛和衰弱也反映着村落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意识的起伏。

       历代的浙江传统书院,无论地处城市或山林,还是乡野山村,大都选择风景绮丽、人文荟萃的地方营建,即使处于闹市中也尽力以人造自然弥补环境不足。这也使得书院有别于官学的严肃刻板,更显生动活泼、富有书香气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